苏 颖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红螺寺中学 北京 怀柔 101400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科素养与课程目标中指出,“语文学科素养是学生在积极地语言实践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那么文言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本文即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的思考。
关键词:高中 文言文 核心素养
引言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科素养与课程目标中指出,“语文学科素养是学生在积极地语言实践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文言文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思想、情感、智慧的载体”,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里的瑰宝,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积淀。文言文对于研究古代文化、提高国学修养的基础性价值及其不可逾越性,使其成为各学段学生语文学习的必要内容。文言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 “语言建构与运用”
在文言文学习中体现在如下方面: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得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在观察、探索语言文字现象,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所谓文言文,显而易见,既有“文”,又有“言”。所谓“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所谓“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二者都很重要,不可偏废。离开“言”,古今汉语意义的差异导致文章难以理解;离开“文”,只剩下字词的意义,课堂又变得索然无味,势必会扼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认为,应该在“言”的基础上深入对“文”的理解;在对“文”的理解中巩固“言”的意义或作用。如李密的《陈情表》感情真挚,情感充沛。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闵”、“茕茕”、“吊”、“除”、“薄”、“矜”、“以”、“于”等实词虚词的意义,还要引导学生深切地感受作者至真至诚的忠孝之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授课时,我从文章情感切入提出问题:李密是如何打动晋武帝让他暂且辞官奉养祖母的?一下子抓住学生,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那么接下来,学生学习文言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了。在弄懂“言”的基础上再提问“李密辞官奉养祖母的原因有哪些?”来深入理解李密至真至诚的忠孝之情。找出相关重要语句阐释说明,这又巩固了“言”的知识。
2 “思维发展与提升”
文言文中的思维能力培养可以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方面入手。在一些以情感细腻取胜的文言文教学中,更适合以形象思维切入分析。
在形象思维方面,主要借助文言文的音律和形象性的实词等进行培养,引导学生体悟文言文的感性之美;如写景散文中的意境之美。而在逻辑思维方面,主要借助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和虚词等进行培养,引导学生体悟文言文的理性之美,如教授《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学生对“完璧归赵”的蔺相如有着不同的看法。部分学生认为蔺相如是“智勇双全”的,面对秦王的压迫,以保证国家前途为基础,深入秦国,不仅善于辩论,而且胆大心细,将和氏璧带回自己的赵国。还有另一部分学生认为蔺相如的此次行为是一种莽撞的行为,并且蔺相如可以做到“完璧归赵”也纯属侥幸逃脱。面对这些相反的看法,教师不应该否定或者肯定其中某一种观点,而是就此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展开训练,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看法加以解释,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客观判断,进而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审美鉴赏与创造”
任何一种美的存在,都不会是空洞的、虚无的,形式之美和内容之美总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惟其如此,真正的美才经得起时间大河的冲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却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熠熠生辉千古不朽的美丽篇章。任何一篇美文佳作,都因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而深入人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因此,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毫无疑问的也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美的要素,让文字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文言文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跃动着各种各样的优美文体,语言之美,恰似那清流激湍,滋养过多少中华儿女,当然也应该滋养当今的华夏子孙。教材中的文言文从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到唐宋散文、明清小说。这些篇目或写实朴素,或比拟夸张;语言或整散结合,或音韵谐调;情感或直抒胸臆,或情景交融……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准文体特点,挖掘语言特色,引领学生自主感悟,倾心其中,领悟这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生命力的语言之美。
4 “文化传承与理解”
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古代先贤智慧的结晶,闪耀着理性思想的光芒。文言文教学内容本身承载着丰富地传统文化信息:既有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也有辉煌的文学艺术、浩瀚地文化典籍等。文言文地教材内容精选了以上传统的优秀文化内容。如:《论语》、《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的史学作品,还有《诗经》、《离骚》、唐宋古文、唐宋诗词等优秀地文学作品以及诸子百家地哲学作品,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地精髓。
读《论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说明古人非常重视个人修养,作为语文地教学内容,必然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潜移默化地教育;读《礼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让我们知道教学相长的道理;读《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学习古人心系天下,先于民忧,后于人乐的传统道德观念。以上这些都是古人优秀的品质,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教学,可使学生受到熏陶,起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文言文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地积极意义,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语法等知识地讲解上,我们更要通过教材中的优秀篇目来塑造学生品格,了解我们华夏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并自觉将之发扬光大。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体现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1月第1版。
[2]张中行《文言津逮》,北京出版社,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