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的运用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5/2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5期   作者:林春平
[导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于学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
        林春平
        茂名市第十中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于学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语文学科的教学。语文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当沉浸理论提出后,沉浸式教学就被引入到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它是一种新颖的阅读理解方式,它可以使学生沉浸在作者所营造的环境里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有助于学生获得情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对沉浸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的运用策略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沉浸式教学;初中语文;阅读课堂
        引言
        人们往往会在玩耍,阅读,运动,艺术活动时,获得沉浸式体验,处于沉浸状态的人,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非常的着迷,思想会高度集中,仿佛忽视了周围的一切。而把沉浸式教学引入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感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本文将简单分析沉浸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的运用策略。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对于阅读课,本是学生的主场,但大多数时候还是属于老师主导的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老师认为时间不允许,不适合让学生去精读,细读,所以老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去上阅读课。老师苦心做好课件,设计好一系列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从简到难的去解决问题,对于难的问题,老师直接越俎代庖,不让学生去慢慢理解感悟,而是直接解释。本来阅读课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发现阅读的快乐和趣味,然后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但现在却慢慢的变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在老师的一声令下,展开激烈的讨论,几分钟后,老师又一声令下,学生讨论停止,老师并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去体会文章的感情,也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这样的阅读课,非常的枯燥乏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利于学生积累感悟,学生上阅读课的积极性也会下降。
        二、沉浸式阅读教学的优势
        沉浸式阅读教学的引入,有利学生积极参加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沉浸入文章中,去理解和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获得一些良好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而沉浸式阅读教学有三个特点:
        第一,整体性。在沉浸式阅读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应注重文章的完整性,不应该只拿出某一段文章去阅读,去理解,这样会断章取义,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我们应该把文章综合起来,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这样可以更好的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第二,激励性。对于难的和篇幅长的文章,学生容易丧失兴趣,老师要鼓励学生去阅读,引导学生去阅读,通过学生一步步的思考,不断的总结,最后发现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第三,生成性。阅读课上,老师会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阅读活动,自我阅读结束后,小组讨论,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不断的思考,不断的讨论,学生会生成对文章的理解。
        三、沉浸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的运用策略
        (一)改变传统阅读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我阅读的能力
        传统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时候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授文章,学生负责接受知识,学生缺乏阅读时间,缺乏思考时间,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而沉浸式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沉浸在文字里,通过自我思考,发现文章表达的情感[1]。然后老师给足学生讨论时间,学生思维发散,有助于想象力的培养,对于老师,老师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学生们在阅读中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有什么不足?然后老师也可以对学生有创造性的想法进行鼓励,对有明显偏差的想法进行拨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
        例如,在阅读课时,老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讨论时,要注意每个成员的个性特点,然后作出合理搭配和明确的分工。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分享阅读时产生的问题,然后一起讨论解决问题。每个小组阅读文章后,经过讨论学习,共同制作小组汇报,去分享阅读文章后自己的感悟,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如此,学生积极参与了阅读课堂,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课堂效果非常好。
        (二)情景还原,引导学生沉浸文本
        教材的选择,大多都是很久以前的优秀作品,离现在人们的生活很远,其中涉及到当时的文化背景,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而老师可以创建教学情景,使文章情景还原,帮助学生走入文章,理解作者的心境,读懂文章的感情,对于学生的阅读学习是非常有利的[3]。
        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对于《木兰诗》这篇文章的教学,老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文章,然后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走入真实情景中,去感受人物的心情。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沉浸其中,会有更加深刻的感情体验。扮演结束后,老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简述自己的感受,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阅读学习。老师通过还原文章情景,慢慢引导学生沉浸文本,从而达到了学生与作者产生共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获得审美体验。
        (三)驱谴想象,帮助学生走入意境
        文字在纸上是没有温度的,只有当读者的感情融入到文章里,文字才会和读者脑海里的想象连接起来,这时的文字才是活的,读者和作者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沟通。所以,想象力在阅读中占着一个重要的地位,只有想象到位了,读者才能通过文字,去感受文章所营造的意境。在沉浸式阅读教学中,老师的作用就是去帮助学生驱谴想象,使文字和想象建立联系,帮助学生走入文章意境,更好的读懂作者的感情[4]。
        例如,人教版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学生很难想象敲腰鼓时的那种壮阔,很难想象陕北风光。这时,老师可以带着学生们了解腰鼓的起源和发展。腰鼓在古代时,是戍边战士,奋勇杀敌,不胜不归的号角,也是庆祝胜利,凯旋时的欢迎曲。传到在今天,是人们热情似火,意气风发,积极向上,刚硬不屈的精神象征。老师可以让学生积极讨论,扩宽视野,了解陕北人家的民风民俗,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通过老师一步步的引导,驱谴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走入文章营造的意境。
        结束语
        沉浸式教学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真正沉浸入文本中,去欣赏文章的美感,去读懂作者的感情。老师应该加强沉浸式教学的运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昀. 以兴趣驱动的沉浸式教学模式设计及评价机制[J]. 大学教育,2021(04):126-128.
        [2]温芳,朱文静. 文创人才培养中沉浸式教学模式应用探讨[J]. 高教学刊,2019(13):92-93+96.
        [3]周雄. 在“涵泳”中提高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J]. 西部素质教育,2019,5(02):231-232.
        [4]朱雪雯. 沉浸式阅读教学实践探索[J]. 上海教育科研,2017(02):87-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