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对几个数学片段的反思和启示

发表时间:2021/5/2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5期   作者:宋英华
[导读] 最近有这么几节课,总闪现在脑海里,课中部分环节学生数学思考的开发取向
        宋英华
        聊城市茌平区实验小学   
一、案例与反思
最近有这么几节课,总闪现在脑海里,课中部分环节学生数学思考的开发取向,引起了我的关注和反思,现逐一回顾如下:
案例一: 《角的认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片段1:
在学生回顾直线、线段的特点,并对射线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教师为引入角,巧妙地设计了如下环节:
师:同学们,请你们猜想一下,从一点出发,画两条射线,会得到什么图形?再试着把你的猜想在练习本上展示出来。
生1:我猜得到一条射线,我是这样画的:从一点出发,先画一条射线,然后再从这点向同一方向再画一条射线,它们重合了,所以我得到一条射线。
师:你的猜想和验证都非常有价值,这样看起来确实还是一条射线,我非常佩服你能清楚的说出你操作的过程,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生2:我得到了一个角,我是从一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了两条射线。(锐角)
生3:我得到一个直角。
生4,我得到一个裂开的脚。(钝角)
师:喔,是个张口大的脚。
生5:我得到一个这样的角。(优角)
生6:我得到的是一条直线,我从一点出发先画一条射线,再从这点向反方向再画一条射线,就成一条直线了。
…………
反思:角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初步认识了,这里要进一步了解角的组成,突出射线与角的关系,以往的教学通常是教师直接引出“从一点出发向不同方向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随之演示角的图形(一般是锐角),这样就如蜻蜓点水一样一闪而过,学生对射线与角的联系很模糊,本节教师的精心设计,一改原来学生接受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去探索、去领悟。从教学效果看,学生不仅了解了角的组成,还在探索中得到了各种形态的角。为角的分类做好了知识的铺垫。正因为教师有意识搭建思考的平台,学生才有了有效的数学思考,他们经历了猜想、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在探索中他们大胆创新,发展自己的空间观念和想象力;在交流中,他们有条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观点,达到了思维共享和互补的目的。
片段2:
课将结束,教师为引出角的度量,预设这样一个情境,电脑出示两个差不多大的角,仅凭学生的肉眼也不能判断谁大谁小,用对着光比一比的方法也不能把两角对在一起,面对老师的“为难”,学生小组讨论后,思维反馈如下:
生1:我们小组的方法是可以做一个与图1相同的活动角,再拿活动角与图2比,就可知谁大谁小了。(多巧妙的代换方法)
生2,:我是这样想的,可以在两图上都从顶点出发,截取相同的一段,然后比张开处线段的大小(长短)。张口线段长的对的角就大。(真棒!初中的圆心角所对的弦越长,圆心角越大,都在这里出现了。教师没预设到这种方法)
生3:…………           
反思:且不管教师如何处理这两种思路引出角的度量,单就教师预设的情境,让学生有如此的非预设生成,也确实让老师们反思,从两组学生的方法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在经历观察、分析、比较、合作等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逐步找到了比较的策略,这里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们主动探索着、思考着。这样的学习是有生命力的。是的,只要给学生创造空间,他们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没有空间,学生的思维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案例二:《我换牙了》—统计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
片段1:课中,教师让学生分组收集本组换牙情况数据,并以喜欢的方式在表格中呈现出来,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又提议统计全班换牙的情况,这时教师这样设计:
(1)师让6个小组的组长交上换牙统计表。
(2)师读第1组换牙数据,让生在统计图上涂色。
(3)师读第2组换牙数据,让生在上面的统计图上继续涂色。
(4)师读第3组换牙数据,让生在上面的统计图上接着涂色。
(5)…………
6个小组的数据,6次的涂色,学生手忙脚乱,10分钟后,终于完成了,学生累计涂色得到的数据有的还有偏差。
反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第2次统计的目的,学生全然不知,他们完全按教师的指令支配着,无任何的个人思维,试问,这样的经历怎么能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如果本环节教师让学生收集好本小组的换牙数据,先制成表格,再放手让学生合作探讨全班的换牙数据,他们肯定会主动思考,展示自己的思路,如(1)重新用举手法收集数据(2) 把统计好的6个小组的换1颗2颗3颗……等等的数据加起来,(3)6组数据,6次涂色(4)……这样,学生在思考交流中,都会寻找自己的方法、策略,即使用和老师同样的第3种方法,因为是自己选择的,他们也会知道统计的目的,也会为自己的方法欣喜,这样他们的思维才会得到发展,他们才会有机会学会思考,学会选择,创新才会悄悄走进新课堂。
片段2,在制成全班换牙情况统计表后,教师如此设计以下环节:师:咱班某某同学今天没来上课,同学们猜猜他掉了几颗牙?
生1:他没掉牙,我天天和他在一起,没看到它换牙。(用事实说话)
生2:他可能换牙了,我猜他换了两颗。


师:你为什么猜他换了两颗,有依据吗?
生2:我是猜的。
    生3:我猜他换了4颗牙,因为从刚才的统计表中看,咱班换4颗牙的最多,我就猜他也换了4颗牙(了不起,进行了简单的推理)                                    
师:你能有理有据的进行推测,真能干,某某同学到底换没换牙,我们还需要明天验证一下,问问他自己好吗?
…………
反思:猜测缺勤同学的换牙情况,教师的设计别具匠心,既体现了统计对象的完整性,又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他们有的用事实说话,有的根据统计的结果进行合理的推理,一年级的孩子有这样的思考真是难得!特别是生3的发言,他的推理经历了用数据描述信息,再进行推断的过程,试想,经过这样的探究活动,统计的观念何以不发展?学生的思考何以不提高?

案例三 : 《倍的认识》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
在巩固练习阶段,教师设计这样的思考:
(1)在第1行摆2个圆片,第2行摆8个圆片,第2行的圆片数是第1行的几倍?(4倍)
(2)在第1行摆4个圆片,第2行摆8个圆片,第2行的圆片数是第1行的几倍?(2倍)
(3) 为什么在第2行都是摆8个圆片,而得出的倍数关系会变呢?(有的以2个为一份,有的以4个为一份,尽管第2行8个圆片没变,但一份的数变了,倍数关系也就变了)
…………
反思:如果教师的思考只放在了层次(1)(2)上,学生的思维将只限于知识的层面,有了层次(3)的思考,学生的思维才会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尽管层次(3)学生当时的回答并不全面,但至少学生会体会到第1个数是变化的,第2个数是不变的,这样什么变什么不变的函数思考方法从这里就得以渗透。
案例四 :《用数对确定位置》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
教师引导学生从队列图到点子图认识行和列之后,提炼出行和列组成的数对就能来确定位置,为了出现网络图,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点(黑板面上任意一个点),你能描述它的位置吗?
生1:不能,它没有参考物啊?
生2:能,我们只要创造出列和行,就能用数对描述它的位置了。
师:是这样吗?老师给大家一张纸,大家给上面的A点确定位置。
…………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点子图的,网络图的,点在第一象限的,第二象限的,第三象限的,第四象限的都有。尽管表达不十分规范,但课堂精彩无限。
反思:教师开放式的设计给数对确定位置增加了维度,学生想到了第一单元负数也可以表示数对,这样就有了其他三个象限的位置,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从这里就得以渗透。

二、分析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数学思考”的具体描述是:●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丰富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可见,课标已把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当作数学思考的有效载体,以上几个数学案例,各位老师都在努力尝试着,有凭借载体对“数学思考”的精心预设,也有意外的非预设生成,还有为了让学生经历某个过程缺少思考的探究误区,但在每节课中,都透着浓浓的课改信息,老师们的观念确实变了,他们已不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把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等作为数学思考的具体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学生在探索思考过程中,逐步学会开发自己的思维;在交流合作中逐步学会梳理、完善、提高自己的思维。所以我认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活动也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去开发学生的思考资源,有意识的去训练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启示
在浸润的数学课堂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形成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有效的数学思考,我认为必须做到三点:首先,教师要依据课标,精心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和创新。如《角的认识》案例中,片段一的问题情境和《我换牙了》案例中片段2的问题情境的创设。需注意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设计知识层面的思考,还要加强对知识深化层面的开发。其次,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对学生出现的良好思维倾向,及时加以引导,提升,让学生个性思考的火花,点亮课堂,激励课堂,实现互动思考,进行有效教学。如:《角的认识》片段二的教学,最后,教师要高瞻远瞩,把当今思考与未来知识有效联姻,经常有意识的渗透未来知识层面的思考,这样才会逐步实现学生人生的垂直思维,如:《角的认识》片段1的教学和《倍的认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
老师们,让我们以课标为导向,给孩子们创造更多的思考平台,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创新,实现孩子终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吧,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