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深度学习”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5/2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5期   作者:王小兰
[导读] 核心素养是支持学生完成相关教学任务的原动力。
        王小兰
        泉州市剑影实验学校  福建  泉州  362000
        摘要:核心素养是支持学生完成相关教学任务的原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核心素养被视为情感、技能等多种元素的集中表现。积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针对学生的学习技能规划教育活动,才能确保教学工作更加贴合实际。本文针对初中物理教学活动展开论述,思考如何在核心素养下展开“深度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物理;?深度学习;
        
        核心素养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所发起的概括,是对事物表象、概念的集中分析,包含综合、判断、推理等多个理性认知过程。在围绕核心素养落实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强调核心素养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依靠多元化互动将这种作用表现出来,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
        一、多角度解读基础概念,培养物理观念
        基础概念与物理定义被视为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基本组成结构,在发起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水平与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是否已经积累了相应的基础概念、是否已经了解了基础物理知识,这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后续推进。当基础知识不断累积,所掌握的物理定义趋于复杂,物理核心素养之一:物理观念便开始逐步表现出来。作为定义物理知识的基本素养,学生物理观念的表现力直接影响到未来教学工作的开展:物理观念不仅仅包含学生对于物理课程所形成的固定认知,在物理视角理解问题、认知事物、了解科学规律的基本方法也要借助物理观念表现出来,其深度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是一切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和物理价值观的集中表现。
        物理观念是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综合认知的集中表现,在发起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认知”“观念”两大关键词,构建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逐渐适应知识复杂化的过程,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物理表现能力。以“摩擦力”为例,教学中老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猜测、探究中深刻了解到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等之间存在的关系,并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轮胎存在凹凸不平花纹、墨水瓶盖上有许多竖纹等案例,引发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探究,并在主动参与实验过程中了解真实原因和促进知识内化,新观念也得以形成。
        二、发起多元化教学互动,激发科学思维
        作为基于现实科学真理发展而来的教学科目,物理教育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将这种联系表现出来,鼓励学生以更高的效率、更快的速度重新学习物理知识,教师必须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发起互动,依靠教学经验引导学生,结合学生的主观反馈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在物理教学活动中,科学思维作为重要的物理素养引导着学生参与相关教学工作,在教学环节,其从客观现实、抽象认知等角度融合并加工学生的物理智慧,将已有的认知经验与相关物理知识结合起来,从而为学生提供重新掌握物理概念的良好学习环境。
        教材的《匀速直线运动》的有关教学为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利用讨论、展示、思考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开展互动,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科学思维。首先,教师利用PPT材料给出动态动画:两辆小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一辆小汽车左歪右扭,另一辆小汽车速度恒定且方向一致,教师可布置物理学习任务:对小汽车的运动状态进行总结。学生指出:第一辆小汽车做的是无规则的运动,第二辆小汽车直线行驶且速度恒定,在学生进行表达之后,其会直接意识到“直线行驶、速度恒定”的表达过于繁琐,其渴望用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描述有关物理概念。

此时,教师可给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并提出进一步的思考问题:如何确定某一正在运动的物体是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对先前的观察经验进行回忆之后,学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对物体每一时间点的运动速度进行测量,结合运动路线说明物体的运动特点;将物体的整个运动过程按照时间、距离分别进行划分,相同时间比较速度,相同距离比较时间,如果速度与距离在整个过程中都完全相等,则证明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教师的视角来看,学生所给出的答案可能是比较浅显的,但在新得来的物理概念转化成了物理问题之后,学生将以更高的效率进入到后续的物理学习活动当中。围绕科学思维完成展示、交流等一系列互动任务,帮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明确掌握当前的学习重点,才能提升物理教学的积极性。
        三、开展实践化理论推导,强调实验探究
        能力、过程与方法是查明物理知识所必须掌握的重要元素,也是帮助学生积累物理学习经验的必要前提。在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活动中,为培养学生的物理表达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环节导入实践化操作活动很有必要,能力必须经过科学方法的培养才能形成,实验探究素养又能够为学生提供检验客观知识的必要环境,从这一特点来看,实验探究活动的整体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工作的后续推进。初中物理涵盖知识内容较多,并且一些物理规律和结论需要通过物理实验验证才能够得到,在教学中老师也要高度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并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操作和实践体验,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感受物理知识形成过程,物理观念形成也会变得更加事半功倍。以“摩擦力”为例,教学中老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猜测、探究中深刻了解到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等之间存在的关系,并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轮胎存在凹凸不平花纹、墨水瓶盖上有许多竖纹等案例,引发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探究,并在主动参与实验过程中了解真实原因和促进知识内化,新观念也得以形成。
        初中物理教材《杠杆》的教学为例,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简单物理器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杠杆,但由于没有形成科学的物理学习体系,其对于杠杆的组成结构、概念等知识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认知,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十分片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围绕基本定义、器材功能开展实验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在重新积累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物理概念。一方面,利用直尺、砖头等较为常见的器材组建一个简易型杠杆,帮助学生在观察客观材料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物理概念,掌握阻力臂、动力臂等基本知识。另一方面,结合杠杆的基本结构提出思考问题:杠杆力臂的长度与受力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并要求学生利用有关材料对相关物理概念进行分析整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利用重物、直尺等材料组建简易的杠杆,并对杠杆的结构特点与受力特点进行分析。当学生预留了较长的“动力臂”时,只要施加较轻的力就能抬起重物,但随着力臂的缩短,学生抬起重物所要投入的力量也在不断上升。当全体学生共同完成实验任务之后,相同的实验经验会帮助学生积累新的灵感:在重物质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动力臂越长,所投入的力道越小,即“动力臂越长越省力”。在得出实验结果之后,学生渴望以一种更为简洁的方式来表述这一物理原理,教师可将杠杆的平衡公式展示出来: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以此来帮助学生解决定义上的困惑。当物理概念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被表现出来,学生进行表达的积极性也会随之逐步提升。
        总之,核心素养下的物理教学活动应该保留科学、开放的基本特点,在围绕核心素养落实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素质与教学要求两大角度入手,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教学知识,还要积极锻炼学生的技能与思想。围绕物理课程构建全面化的教学机制,才能提升物理教学的综合质量。
        参考文献
        [1]郑水忠.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物理解题方略[J].试题与研究,2020(21):20.
        [2]赵丹丹.基于问题解决探究物理深度学习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0(18):59.
        [3]王丽娟.“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课堂教学实践初探[J].中学物理,2020,38(08):9-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