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占蕊
河北冀州中学,河北,衡水,053200
新课程、新教材、新考试模式需要新观念,历史教师如何面对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明确新的教学思想,寻找符合高考模式的新方法和新视觉,抓好课堂主阵地尤为重要,以利于备考。
第一、围绕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现代的高中生信息来源已经愈加多元化,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都会给他们带来大量的信息,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容量,历史教师要做的不但教授给学生历史知识,关键培养他们能够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辨析的能力,形成自己理性化思维的头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了延伸,自然形成了对学科的学习兴趣。
第二、注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重视教材。
当前绝大多数学生不重视课本,对教材很陌生,而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尤其是课本中的大字部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对于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也必须指导学生去阅读,这对于加深理解主要内容及拓宽学生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就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内容,归纳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我在二十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学中通过对课本的大字与小字、文字与图表的联系贯通,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引伸和拓展,充分利用课本,对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能力大有好处。
然而在复习阶段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对课本内容已经熟悉了,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看复习资料上。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需要跟学生说明教材的重要性,还需要利用课本上的有关内容,编制成一些问题,以此督促他们认真阅读课本。
例如《抗日战争》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①四则材料反映蒋介石对日本的侵略扩张持何态度?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
②结合材料,说明东北三省迅速沦亡的原因。
③你对蒋介石的上述言论有什么看法?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提供的有关材料,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课本主要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第三、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帮助学生解决。
讲完一个专题内容,学生可能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应该鼓励学生把疑问提出来,交给全班讨论,教师主要作点拨、引导、启迪工作。对于学生不能解决或不易解决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给学生予以答复或提示,实践证明,学生自己搞清楚的问题,其印象是很深的,记忆才是最深刻的。同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四、要求学生作好归纳总结和错题整理。
在每讲完一章、一单元及一本书之后,应该要求学生写学习心得小结,做好知识归纳总结。这一过程是一次重新整理与复习已学内容的过程。学生们很可能在写小结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以前没有认识、理解的问题,以便弥补缺陷,并把分散在课本中的知识加以系统化,体系化,从而可以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另外,要求学生做好错题总结,在课堂上每讲一道典型例题或习题,或评讲试题时,也可让学生进行小结,其内容可包括:①题型及演变;②解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③多角度解题思路的方法;④题目的改编、联想、引伸、拓宽等。这样做可使学生的智能得到相应提高。
第五、让学生讨论似是而非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答题过程中,常遇到一些似是而非或有争议的问题,对此,通过课堂讨论、查漏补缺,就能澄清概念、明辨是非,问题越辩越明,更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与记忆。激发学生思维火花,让学生说服学生,效果会更好。
第六、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社会上,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诚实信用是一个人能够有所作为的关键。现在学生要有口述史的能力,围绕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就可以做很多。可以将以前让学生死记硬背的部分转为复述,除了时间、地点、人物名字等关键要素需要记忆外,其他的可以转为复述形式,这样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演讲能力,同时更能富有感情地更高效地掌握知识。
再者,在学习一些伟大历史人物时,可以引用很多史料和典故让学生更深刻了解他们,学习他们青少年时代如何努力去提高自己,知道他们成大事的根本,真正将这些历史人物作为自己心中活生生的镜子,去学习他们做人的精华,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样,也真正走向了“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目标,这才应当是高中历史课程作用最大化的体现。
在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让学生更为主动参与课堂,多视角看问题,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查阅资料,阐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感受历史,关注与学生合作,提高课堂效率,创造最优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