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洁
湖北省仙桃市第八中学 433000
【摘要】本文介绍了优化教学语言的三种途径,充分表明教师对教学语言的驾驭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化学教师巧妙运用语言艺术不仅可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关键词】“概括性”语言;“趣味性”语言;“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培养记忆能力。
语言有传递信息的功能,是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教师最常用,最大量的信息载体便是语言。化学教师除了一般教学语言所具有的口头语、书面语及无声语之外,还有专门的化学用语。化学教师正确、巧妙地使用教学语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一、教师善用“概括性”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在化学学科中,需要记忆的化学用语和化学概念很多,如果机械、被动地去记忆,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有些学生常常埋怨化学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记不牢。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化学教学中让他们知道记忆的科学规律并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一方面,为帮助学生提高记忆能力,教师要善用简明、生动、科学的语言对零碎的化学知识进行概括。例如实验操作要注意“振荡试管用手腕,切莫用臂来摇摆”,“添加试剂入试管,滴管在上且悬空”。过滤操作要强调“一贴二低三靠”。做银镜反应实验的注意事项为“洁净试管配银氨,静置水浴来温热,银镜试管硝酸洗”。
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来整理化学知识,并找出其中的规律编成口诀。例如有关酸、碱、盐溶解性规律的记忆口诀可整理为“钾钠铵硝皆可溶,硫酸盐不溶是铅钡,氯化物不溶是银亚汞,碱除钾钠氨钡都难溶。”有关盐类水解规律的记忆口诀可概括为“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
都弱都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
这种“概括性”语言直观、通俗、形象、深入浅出,可以使深奥的理论形象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二、教师善用“趣味性”语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是富有感染力的,有了这种语言承载信息,如同食物有了色和香,能引诱人们去品尝。教师在教学中用比喻、故事、顺口溜、谜语等方式可以创造语言情趣,激起共鸣,让学生把听课当作一种享受,让学生学有所得,品有余香。
例如当讲乙烯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可把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编为顺口溜。
操作步骤为:(浓)硫酸酒精3:1,边振边摇混一起。
加入碎石温度计,迅速升温170℃。
注意事项有:(浓)硫酸催化和脱水,140℃是乙醚。
碱液除去杂质气,排水收集纯乙烯。
这种风趣的语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还能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师生能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使学生愉快地、轻松地、容易地理解所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教学效果,从而进步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又如学生对有些相似的化学式容易混淆,容易张冠李戴,像生石膏(CaSO4·2H2O)与熟石膏(2CaSO4·H2O)。我们在教学中,可利用CaSO4前系数的不同加以区别,“一回生CaSO4·2H2O,二回熟2CaSO4·H2O”,就像我们常说“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是朋友”的口头禅,这样就使学生简单地把两者区别开来,轻松地加以记忆。
再如,在讲述盖斯定律“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与终态有关”之前,可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山的高度与上山的途径无关”这一原理,类推“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反应的途径无关”这一结论。这种生动的类比,既突破难点,又使学生记忆深刻。
三、教师“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节奏设计,教师应注意音量的大小,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等,形成富于起伏,强弱和轻重舒缓的变化,以力求既吻合学生的生理节律,又符合学生的心理感受。在讲重点、难点时,要适当重复,以加深印象,增强记忆。教师合理运用自己的音调,使其富于变化,产生美感,该慷慨激扬,则斩钉截铁,犹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该活泼轻快,则“急挑快抹”,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盘”。教师运用这种音乐般的旋律美,才能使教学生动有趣,活泼。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目的,也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硅酸盐材料”时,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表达“在我们现代生活中,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玲珑剔透的玻璃制品比比皆是,你知道它们的原料是什么吗?而我国作为陶瓷的故乡,我国陶都宜兴的陶器和瓷都景德镇的瓷器,在世界上都是享有盛名的,这一切又都是以什么为原料呢?是硅酸盐。如果没有它,现代文明就表现不出来了。”慷慨激扬,直观形象的课堂语言,给学生以美好的享受,并能诱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以激发兴趣,引人入胜,增强记忆。
优化教学语言,是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如何利用鲜明、独特的语言风格来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是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专文献:
[1]田成雷,教师怎样处理有声语言的节奏[M],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
1994(2)
[2]朱玲琴,注重中学化学教学语言的锤炼[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