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美
阜阳市第一初级中学 236000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被纳入教育体系中,但由于教学时间较短,尚未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而情境教学法是教育改革以来,备受瞩目的一种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率有较大的帮助。对此,教师可以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实现互动教学。本文就情景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并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初中信息技术;应用
引言:步入信息化社会后,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和学习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如何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内容,是教师们正在积极探索的问题。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趣味性、技术型较强的学科,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讲授教材内的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将其应用到生活实际中。
一、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
知识多是人类从生活和劳动中总结出的智慧结晶,教学中很多内容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情境教学法,将生活实际与信息技术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就在身边,缩短其与信心技术学习的距离,可谓是一举两得[1]。举例来说,在学习《获取管理照片》一课时,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会如何获取和管理照片的同时,学会使用看图软件,了解其应用和功能。在授课前,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大家平时如何获取或是管理照片呢?遇到困难时是否想过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呢?比如通过互联网来查找管理照片的方法、修图的方法等。”提出问题后,很多同学会纷纷点头称是,并在教师的鼓励下,尝试自己上网查阅管理照片的方法,了解本课学习内容。这会营造出较为和谐的教学氛围,也在这种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完成了新课导入,后续学习中学生的积极性会较高。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开展情境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更了解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
二、利用角色扮演设计情境
初中生的思维能力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认知能力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课堂中教师要重视合理引导。同时,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是讲解知识点,却忽视了与学生交流、互动,导致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创设情境。这不仅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2]。
举例来说,在学习《愉快生活大展示》一课时,主要就是掌握FLASH“公用库”中按钮的使用,并为按钮制作简单的控制代码,实现跳转功能。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选择的“愉快生活”场景,并详细说一说这一场景是为了记录什么事情。选择较为有趣的场景,将其编写成一个小故事,并让学生主动报名参演,排出精彩的短剧。这种角色扮演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对生活的重要性,还可以有效调动课堂学习氛围,对提高初中生学习兴趣有着较大的帮助。但需要注意的是,利用角色扮演创设情境的方式虽然有效,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以及学生的主动配合,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因此,在创设情境后教师不能作为旁观者,而是要参与其中,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角色扮演中,并给予其适当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创设合作学习情境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合作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还可以在合作中加深同学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对提高学习兴趣,扩展思维有着较大的帮助。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合理创设学习情境。举例来说,在学习《采集影片素材》一课时,学生需要先准备自己家庭相关的素材,并通过学习对家庭影片进行编辑。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合适的素材内容,适合的背景音乐,并将其制作成适宜的长度。学生想要制作出优秀的家庭影片,不仅要掌握影片的结构和要素,还要具有初步规划影片的能力。还要掌握采集视频素材的方法,了解视频文件的格式和特点。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3-4人,让其分组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快速完成,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任务布置完后,学生就可以按照教师的要求分工合作完成,如第一名同学负责处理影片素材,第二名同学则负责找适合影片的音频,第三名同学则需要对影片进行初步规划,整个合作过程都非常和谐。当每个小组都完成自己的作品后,可以派一个代表上台说一说自己的思路的创意,并组织全班同学对各组设计作品展开交流和探讨。通过小组合作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中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展开实践,并真正体会到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作用。
结束语
总的来说,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改革,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尝试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课堂中,进行有效的实践,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合理运用不仅可以提高课堂趣味性,还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翟红宇.基于PBL的初中信息技术项目设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11:62-64.
[2]高文萱.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2020,919: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