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裙
上海嘉定区怀少学校 上海嘉定区 201800
摘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这才是源头活水。然而,在当下的语文课堂表达训练中,存在让学生机械地读读背背,脱离文本乱说一气等现象,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很难达到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目标。本文以思维训练为抓手,从当下小学生语言表达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自身实践总结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思维训练;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这才是源头活水。然而,在当下的语文课堂表达训练中,存在让学生机械地读读背背,脱离文本乱说一气等现象,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很难达到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目标。那么如何以思维训练为抓手,有效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呢?结合自身课堂实践,笔者进行了有效探索和尝试。首先分析了小学生在语言表达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描述了发展思维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关系,最后探讨了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一、小学生语言表达中存在的问题
1、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性
从小学语文教学的视角来看,学生的逻辑思维通常是指小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判断与推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然而观察当下的语文课堂,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表达方面,思维混乱,半天说不清来龙去脉,明显存在逻辑失当等问题,即缺乏条理,缺乏表达逻辑。
2、语言表达千篇一律
思维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由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相互结合而成,其中发散性思维起主导作用。小学生受知识水平和思维定势的影响,思维较狭隘。在语言表达方面,表现为很多学生习惯重复书上或者别人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创造性表达。
3、语言表达缺乏深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核心活动是深度思维,具有深度思维的课堂是高效优质的课堂,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科素养的提高。结合语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刻,仅仅停留在表面,表达方面抓不住重点,往往不是词不达意,就是冗长啰嗦,缺乏思考的深度。
二、发展思维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关系
心理学讲,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它是表象和思想的媒介。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过程,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语言与思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1、思维决定语言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对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具体分析认为,儿童的思维并非来自语言,而是来自动作。因此,他认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思维先于语言,思维决定语言。思维是语言的重要因素,有了思维逻辑才能更好地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认识,没有思维的语言是没有灵魂的。
2、思维促进语言的表达
如果说一个人身体中最重要的是人脑,那么一个人大脑中最重要的就是思维,思维对于语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正确、积极向上的思维有利于促进正确、积极向上的语言表达。思维是人们语言表达的拐杖。因此,要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从思维训练入手,是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三、从思维训练入手,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1、借助思维导图,培养思维逻辑性,让学生言之有“序”
思维导图是一个直观、有效的思维工具,是大脑思维模式的形象化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表达兴趣,还可以发掘学生记忆、创造、归类、联想等潜能,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从而提高学生表达的条理性、完整性。
如:在部编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小猴子下山》一课中,按照小猴子下山的顺序,我们可以先给出 5 幅图片(图 1),分别代表小猴子在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以及最后空着手回家去的场景。在此基础上,再分别列出在每个场景中小猴子做的动作。这幅完整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离开课本,借助关键信息和字词的帮助,看图尝试有条理、有逻辑地复述故事,扎实有效地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图 1 小猴子下山的过程
又如:在《白银仙境的悲哀》这课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白银仙境为什么会面目全非?”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相关信息,圈划重点词句,并尝试提炼概括。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次强调“到底是谁导致了这样面目全非的情景?”引导学生关注之前被忽略的“罗宾逊”和“镇长”,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完成鱼骨图(图 2)。
图 2 白银仙境“面目全非”的原因
由于有了文本提供的语言信息,学生归纳起来不是很难,他们很顺利地完成了鱼骨图,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借助鱼骨图有条理地说一说:白银仙境的悲哀是怎样造成的?这一教学设计巧妙地利用鱼骨图这一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借助关键信息理解问题,讲述原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性思维,从而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2、借助有效积累,培养思维发散性,让学生言之有“变”
(1)积累新鲜感的词语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教材中学习的字词、句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
如:在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5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作者描写落叶时写到“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熨帖”一词是一个具有新鲜感的词语,它准确地表现出落叶平展而紧紧贴在水泥道上的样子。在教学中,教者引导学生理解“熨帖”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累运用,教学过程如下:
师:小朋友们,在这段话中,有一个词语很难理解,是哪个词语呢?
生:熨帖。
师:读一读这两句话,在句子中圈画出关键词语,想想熨帖是什么意思?
出示句子:
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师生交流,生圈画出了“紧紧”、“粘在”、“平展”这三个词语)
师:小朋友们,我们发现在这两句话中都出现了“粘在”这个词语,“粘在”说明什么呢?
生:“粘在”说明叶子完全贴合在了水泥道上。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那“熨帖”是什么意思呢?
生:熨帖就是平整地、紧紧地贴在的意思。
师:是呀,通过联系句子,圈画关键词语,我们理解了“熨帖”的意思,你们能用这个词语来说一句话吗?
生:昨夜下了一场雨,树上的叶子落下来,熨帖地粘在大地上。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这些具有新鲜感的词语,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学生的创造性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2)积累多样化的表达方法
选编入教材的作品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其经典的语言表达方法。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重视这些经典的语言表达范式,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训练,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语言的表达质量。
如: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课《燕子》中,作者郑振铎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抓住燕子“羽毛”、“翅膀”、“剪刀”这三部分的外形特点,将燕子可爱活泼的外形特点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出来。课中,教师引导学生积累这一表达方法,出示图片,让学生选择一种小动物,也学着说一说。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是这样说的:“一对长长的耳朵,一双红红的眼睛,加上短短的尾巴,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白兔。”有的是这样说的:“一身黑白相间的绒毛,一对水灵灵的大眼睛,加上一条白白的长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猫菲菲。”在这一表达训练中,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积累文本中的表达方法,并进行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多样性。
3、基于文本,培养思维深刻性,让学生言之有“度”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只有深度理解文本,才能形成深度表达。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表达时,需要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之中,深度理解文本蕴含的情感与价值,从而为表达奠定基础,让表达更有深度和价值。
(1)言情相融,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发酵闻香”
“语文不是无情物,字词句段总关情。”语言文字蕴含着思想内涵, 承载着价值取向。教学中,教师应基于文本,创设言情相融的表达情境,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文本的温度,去感悟文本蕴含的价值。
如:在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故事情节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在想象说话中,感受小熊和松鼠之间的友谊,懂得如何去维护友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结合简笔板画描述松鼠和小熊生活的地方,让学生建立起山上、山下、小溪、松鼠家、小熊家的空间概念。当教到“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快乐!’”这个片段时,引导学生想象小熊乐坏了,会有什么表现?学生可能说到他会蹦跳,会拿着纸船高兴地玩,会对着松鼠说谢谢……这时,教师可设计说话练习:小熊拿着纸船,乐坏了,他对着山顶上的松鼠说( )。有的学生说:“小熊拿着纸船,乐坏了,他对着山顶上的松鼠说:‘小松鼠,你真好,谢谢你啦。’”在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先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合理性:可以表达感谢之情,可以表达对纸船的喜爱和赞美,可以兼而有之,但要有礼貌。接着引导依次注意表达方式的合理性:小熊的情绪是“乐坏了”,说话要有高兴或激动的语气;松鼠在山顶上,小熊应该会仰着头;小熊的声音要响亮,要高,甚至喊,不然松鼠听不到。有的学生说:“小熊拿着纸船,乐坏了,他对着山顶上的松鼠大喊道:‘亲爱的小松鼠,你的纸船真好看。谢谢你啦,我会好好珍惜这个纸船的。’”情境创设后,教师引领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一遍遍尝试,一次次提升表达的深度。小熊的角色语言训练好后,可用同样的方法训练松鼠的角色语言。这样言情相融的情境训练,引导学生在想象中说话,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文本蕴含的人文价值,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促进学生的深度表达。
(2)巧问妙引,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探幽畅思
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受到知识和生活积累的制约,在对文本的把握上容易出现偏差,难以准确把握文本的重点、难点。我们在学生出现这样的理解偏差时,可以利用渗透思维方法的巧问妙引,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促进学生的深度表达。
如:在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7单元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教学中,教者围绕核心问题,抓住最震撼人心的部分,展开提问,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深刻理解文本,感悟人物品质。教学过程如下:
师提问:哈尔威船长有逃生的可能,他为什么要选择与“诺曼底号”一起沉入大海?你认为值得吗?
生1:我认为不值得。生命是很珍贵的,任何时候应该先保护好自己。
生2:我认为值得。因为他挽救了那么多人的生命,虽然他牺牲了,但他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生3:我认为不值得。因为他不死,船要沉,死,船还是沉,这么好的船长活下来还可以做很多好事情。
生4:我认为值得。船长死了,但他留给了我们一种忠于职守、以身殉职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对人们的影响也许更大。(师将“伟大”板书到黑板上)
师:他的伟大之处在哪里呢?
生5:当人们在呼号和嘈杂声中,听到了船长简短有力的对话后,大家立刻不出声了。“没有一个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师:这个“伟大的灵魂”指的是什么呢?(明确:哈尔威船长的精神感召力)
生: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一个“巍然屹立”就写出了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
生:还有文章的倒数第三段,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雕像也塑造出了哈尔威船长的伟大的形象。
师:我们敬爱的哈尔威船长用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伟大人格魅力,为我们树起了一座雄伟的丰碑。(师板书)。老师真心的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像哈尔威船长那样用自己的正直与善良,用自己的无私与真诚,在人生的历程中,也筑起一座高高耸立的丰碑,真正成为太阳底下大写的人!(边讲,边板书)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教师抓住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讨论交流,在层层引导中哈尔威船长的形象逐渐在学生心中高大起来。教师通过巧问妙引的教学策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起了学生思维的碰撞,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深度表达。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思维训练”这股“源头活水”像清泉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探索,直面语言内核,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天怡. 浅析思维对语言的重要性[J]. 神州. 下旬刊, 2019(01).
[2]徐静, 童康怀. 浅谈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独立深入阅读文本[J].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9).
[3]郑洁.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中的运用[J]. 课外语文, 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