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维芹
北海市海城区第四幼儿园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 536000
摘 要: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首先应该是一个儿童研究者,我们的学科专业很重要,但是只有学科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学科专业之上、以外树立一个更大的专业,这就是读懂儿童。
[关键词] 研究、儿童、读懂、观察
正 文:
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进步,脑科学研究的不断推进,儿童教育工作者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行)》明确提出: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教师是关键。观察解读儿童是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养、核心能力,解读儿童是幼儿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为什么要读懂儿童?
蒙台梭利曾指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通过眼睛观察儿童,理解儿童行为的背后,倾听儿童的心声。因此幼儿教师需要一双会观察的眼睛,拥有良好的观察能力才能读懂,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
成人按照成人的视觉,学科知识的逻辑、设计和组织活动,而孩子往往按照孩子的视觉,孩子自己的理论来游戏。我们不能依据教学大纲来完全要求孩子,孩子同样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对事物的想法,要让孩子敢想敢说。儿童的认知和成人有着 质的不同,有着独自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教师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指出:“教师要掌握观察、谈话、记录等了解幼儿的基本方法。”在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调整活动,给予适宜的指导。
观察是理解儿童,是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归宿,是幼教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科学观察、正确解读及有效支持是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二、如何读懂儿童
教师的教育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善于观察儿童,这是教师了解儿童、关心儿童、指导和影响儿童必须修炼的一项基本功。作为幼儿教师,要拥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要有对孩子简单朴实的爱与责任,在此基础上注意观察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儿童发展的多样性以及自己的教育方法对儿童产生的影响等。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她的研究儿童就是读懂儿童,能够从儿童的行为和行为变化中分析他们的情感和需要。
第一,读出儿童的发展水平。能读出儿童发展的各种水平、阶梯,这个水平、阶梯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一般、不好”,而应该是更丰富、更细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不是通过书本或者大量的记忆抽象符号来学习的,而是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不断积累经验,逐渐地构建自身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读出儿童的学习品质。例如,儿童面对学习、面对新知识和新技能时,星现出什么样的态度、倾向。例如,是否有兴趣、好奇?面对困难、挫折、失败时,是继续还是放弃?儿童是否善于从经验中学习等。
第三,读出儿童的差异。只有读出差异,才能了解什么是符合儿自身发展节奏的,才能做到真正的尊重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让实现个性化教学真正落在实际教学中。
第四,读出支持策略。解读儿童不是目的,支持和引导儿童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才是最终目的。
三、观察是幼儿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
要想读懂儿童,就要学会观察。虞永平教授提出的幼儿教师的六项基本专业能力,其中第一项就是观察能力。他指出,观察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也是适宜性教育的基础,是教师指导的前提,更是幼儿园课程设计的依据。观察能力需要培养,更需要实践锻炼。观察需要教师有耐心、细心和恒心。因此,是否坚持观察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主要尺度。同时又指出,观察不是随便看看,观察所需的也不只是技术,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准备,在教育场景里很可能无法识别有价值的信息。教师的视线和反应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准的主要依据。
如果幼儿教师不具备观察能力,就无法理解儿童的行为或行为背后的成长信息,也就不能与他们进行有效的互动。观察为什么是了解婴幼儿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儿童的语言和概念发展尚不成熟,对于周围世界发生的事,还不能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而一些访谈或测试的方法,往往要依赖其语言表达、情感的交流等能力。所以,用观察的方法就可以帮助成人考查很多用其他方法无法考查的儿童行为。
而要学会读懂儿童,只靠埋头苦干是不行的,仅靠经验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需要系统地学习儿童发展的相关知识。解读儿童,有利于我们“弄清”儿童已知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教学。解读儿童,是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养,核心能力。解读儿童,是幼儿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读懂儿童,要有儿童的思维,正所谓:教育过程要有儿童视觉和了解儿童的视角。让我们一起努力地去观察儿童、读懂儿童,成为一个专业素养很好的老师。
四、观察分析的具体方法
首先要了解幼儿常见的学习方式。学习是个体因经验习得而引起的幼儿学习是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包括情感、态度)等待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如服药、生理短暂变化导致的暂时性改变。
其次要掌握儿童观察分析的方法,理解先于观察。
第一,观察是从何时开始的。记录儿童做种种事情的时间、地点。
第二,观察儿童的角色。描述儿童对自己的行为的感觉,包括表情、心情、神态,记录下儿童行动时所说的话。观察记录时一定要客观,描述记录的客观,记录工具涉及到客观,避免漏记、多记、变序。
第三,观察儿童的表现。记叙儿童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该行为,以及儿童做种种事情的方法行为方式,特别是儿童行为方式的变化和新行为。记录儿童在干什么,记录儿童的核心经验和相关经验,行为所涉及的经验水平,关注儿童的精彩时刻(“哇”时刻),进而推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第四,分析和评价。评价要具体,不要进行绝对性的评价或假设,除了分析核心经验,还要关注幼儿良好的品质、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心理需求。
第五,建议和支持策略。对今后要进一步支持幼儿发展的做法进行思考。如:继续为她提供计划自己活得的机会,鼓励她参加指偶、拼装玩具等有助于增强手指技能(精细操作技能)的活动。
观察记录不是靠学习写作方法完成的,而是靠不断学习儿童发展理论和教育理论、探索与积累教育实践经验、转变教育观念、提升专业能力来完成的。
1.蔡春美等著:《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
2.朱家雄、张婕、邵乃济等著:《纪录,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
3.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3月。
4.芭芭拉·安·尼尔森 诸:《一周又一周-儿童发展记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