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科学学业“双评”模式研究例谈

发表时间:2021/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4期(上)   作者:陈甜
[导读] 学业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有更合适的评价方案来促使课标的落实,促使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陈甜
        杭州市天长小学
        【摘要】
        学业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有更合适的评价方案来促使课标的落实,促使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本文基于实践,以一年级上册为例,阐述了以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双评”模式的研究,构建了小学一年级科学多主体,多维度立体化的学业评价系统,有效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 学业评价    双评     过程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2017年,小学科学教学迎来了一次变革,“新课标”为科学课程带来了两个大变革:一是在课程中明确加入了工程与技术的内容,二是从一年级开设每周一课时的科学课。
        一年级每周一课时的科学课程包括了“生物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和“技术与工程”四个板块;同时新课标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具体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发现和提出生活实际中的简单科学问题,并尝试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予以解决,在实践中体验和积累认知世界的经验,提高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学习与同伴的交流、交往与合作。可以看出,一年级科学课非常强调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一些科学的核心素养。
        面对这样一门授课时间短、内容丰富、以实践为核心的课,该如何更好地实施,以达成教学目标,实际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呢?
        笔者认为必须要通过评价来帮助课程实施,即教学目标制定的同时,制定有效的学业评价方案,以评价来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和高效落实。沈玉顺认为,“学业评价是学生评价中最常用的一种评价类型,它评价的是学生个体的学习进展和变化”。徐岩、吴建海、孙新认为,“学业评价是指对学生在学校课程中所取得的学业成就的测量和判定,是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学生学业成就的客观信息并为教和学提供反馈的过程。”
        一个合理、有效的学业评价方案是能够很大程度发展学习效果,以及协助教育者及时修订、调整教学目标的。同时作为一门以实践活动为核心的课程,其学业评价中也应该强调实践动手、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人合作、交流等能力。
        2017小学科学新课标中也对评价做出了建议:“学习评价必须以国家素质教育方针为指导,以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为引领……学习评价必须做到主体多元、方式多样。不仅有以教师为主体的测评,还要有学生的自我测评、相互测评、以及家长对学生的测评;不仅要有终结性的测评,更需要有过程性的测评;不仅有量的测评,还要有质的测评;不仅有纸笔形式的测验,还要有以活动、实验、项目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的测评。各种形式的测评相互补充,才能较为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业水平。”
        一年级的孩子刚刚进入学校,受到识字量的限制,以及《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等相关政策的要求,纸笔形式的测评显然不合适;又因为他们各种能力都在形成和培养中,像实践报告、科学小报等都需要一定的技能支持,也不太可行;而一周40分钟的教学时长放在饱满的学习内容和36人一班的实际面前,难以匀出更多时间来进行课堂上的同伴互评……
        综合考虑上述内容,笔者在2019学年伊始,开始了一年级科学“双评”制学业评价,即围绕同一目标,制定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内容,并在学习过程中和结束时展开评价的模式。

        一、构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双评”模式
        在一年级评价方案设计之初,就确定了以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家长评价为主体,以量化和质化评价相结合的框架:用说和做代替写,以电子档案袋(视频、照片)形式作为过程性评价,以一对一访谈和实践操作作为终结性评价的“双评”模式。并将科学概念理解、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清楚表达个人观点的能力等作为评价内容分别融入“双评”内容中。具体评价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一年级上册科学包括两个单元,《植物》和《比较和测量》。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确定了两个单元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1.《植物》单元——初探“双评”,强调课内外相结合
  《植物》单元没有对于学生认识植物提出具体要求,教师可以自选植物引导学生认识植物“有茎、叶、根”、“需要阳光、水分”、“会长大”来理解“植物是活的”以及“怎样活下去”。“种植和照顾植物”这一活动贯穿整个单元,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种养植物,体会植物会生长,需要阳光和水分,为形成“植物是活的”积累经验、提供证据。根据这一目标,笔者制定了“从种子开始,种植绿豆、水稻、小麦,每三天做一次观察,用照片来记录它们的生长(愿意进一步尝试的孩子还可以记录语音日记)”的过程性评价内容;和内容为“我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因为……”,“这片叶子颜色……形状……”的访谈式终结性评价内容。具体标准如表2、表3:
 表2:过程性评价


表3:终结性评价

        2.《比较和测量》单元——深入“双评”,体现学生主体性
        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技能。对于学生而言,更是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这个单元希望学生通过对身边的观察,发现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高矮”、“长短”;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不同物体的长短,体会测量过程中的公平、便捷、准确等原则。具体标准如表4、表5:
表4:过程性评价

表5:终结性评价


二、以“双评”模式共促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要更好的使用“双评”模式,除了评价前置、质化评价标准,还要动员家长积极参与到学业评价中来。因此在学期初的新生家长会上,笔者就向一年级家长发出倡议,介绍家长介入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有效促进、对学习习惯的良好培养和对科学素养形成的重要支持,希望得到他们的配合。
        为了更好发挥过程性评价效能,还要及时进行评价,并根据结果反馈、调整、完善教学工作;而终结性评价更主要是全面评估学生的科学素养。
        1.过程性评价实施分析
        在每个单元结束后,通过问卷星进行家长评价,获得数据统计(图6);从最后结果来看,《植物》单元照片拍摄完成度和效能优于《比较和测量》的视频录制;将两个单元数据合并,发现75%的家长能参与到评价中来,更有50%的家长是优质参与评价。优质参与的主要表现为:在协助孩子拍摄、上传之余,还用文字记录和描述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
学生自评通过HiTeach平台的投票完成(见表7),但效果一般。一年级孩子太小,对投票器的操作失误挺多,建议还是纸质表格更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发生在过程性评价中,以下面这个评价为例,家长评比孩子自评好。例如一2班,只有一位家长选择C,而有五位孩子选择C。
   
一单元的教师评价很便捷,直接通过QQ作业统计数据(见表8);而二单元则需要观看每一个视频(见表9)并打分。这是一项非常耗时的工程,做下来非常累,但能帮助教师给每一个学生做出质性评价。

图6



        2.终结性评价实施分析
        考虑教师一对一评价的工程量和实际困难,设计初,就制定了高年级学生评价主体。笔者先根据三项内容,设计了访谈式问卷,准备相应的实践工具和材料;然后选择六年级十六位(一人评测6-7位),具有耐心、善于倾听、语言表达清晰、性格温和等特质的学生,先接受评价问卷使用培训,主要是访谈的要求:要能抓住学生回答的关键词给予不同等级评分,以及对实践考核中的动作完成度进行评分。最后,历经一个班小时为107位一年级学生进行了终结性评价。
        3.以积极指向的质性评价为主
        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笔者获得了大量的数据信息,但究其根本,这些数据反映的却是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特征。包括科学态度层面:好奇心、求知欲、坚持不懈等;探究能力层面:动手动脑的实践探究、顺畅表达个人观点等;科学概念理解层面:植物具有生命、对生活中常见物品的科学测量等。教师能根据每个学生评价得出的等级,给每个学生一份较准确指向的质性分析。最后给出的学业评价是描述具体内容的、涉及三个层面的、指向积极的质性分析,更能协助家长发现孩子的优缺点,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使学生获得具体的指导。在最终的评价册上,全体107位学生都获得了货真价实的全优。
        
        三、展望“双评”模式,提升学业评价的科学性
        第一次的尝试总是有很多意外,或惊喜不已,或后悔可惜。对实践进行分析和总结才能让效益更优。
        1. 用现代技术手段为评价提供支持
        为了更便捷、有效的进行过程性评价,笔者用了以下技术手段:第一,使用QQ作业发布作业内容、提醒家长、上传图片等。QQ作业能便利的查阅家长是否阅读作业、上传作业,还能做点对点的指导;第二,教师制作了讯飞语记(语音转化文字)和美篇(连续图文记录)两个APP的使用指南,希望有意愿的家长,用图片和文字更详细的记录学生的发现,后期通过个别交流,有家长制作了种植日记(但未统计数据);第三,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实践视频的录制,并能在实践中有更多发现,笔者找了一位同龄孩子,录制了类似的示范视频,并制作成微课指导学生操作;第四,在评价中使用问卷星、HiTeach软件支持数据的快速统计。
        用现代技术手段支持评价,除了带来便捷,更长远的意义在于,收集数据。这些来自学生各个层面的评价数据不仅描绘出孩子科学素养的发展轨迹,更为下一轮教学、新教师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
        2.评价中遇到的问题
        首先,QQ作业不支持视频上传,因此只能使用QQ在线收集实验视频。又因为家长能力不同,后期视频转换又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其次,过程性评价中,教师评价时受制于拍摄内容,有些不够准确;终结性评价中,因为评价者能力差异,如提问方式、对操作的干涉等也使结果有小的偏差;再次,因为笔者能力的限制,评价量规分项不准确,有时是实践能力、态度层面,有时又变成科学知识概念层面。后续将请专家对评价量表的制定进行指导。
        一个学期的评价实践给笔者带来了太多的发现,每一个点展开都极具教学研究的价值。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和推进,在学业评价上也将进行更多尝试,并期待获得更优效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 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34-45
        [4] 徐岩,孙建海,孙新.中小学生学业评价标准的实验研究.课程教材教法[J].2011,(11):3-11
        [5] 周文叶.学生表现性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6] 张雨.小学生科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