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发表时间:2021/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5期   作者:王鑫
[导读]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所涉及的问题也是非常广泛的,对它的研究与认识是永无止境的
        王鑫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西王庄镇中心小学 277118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所涉及的问题也是非常广泛的,对它的研究与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尤其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发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关键词:课程标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前  言:
        我们往往关注,我要教什么?我要怎么教?忽略了学生需要学什么?(目标)学生最好怎么学?(活动)学生是否学会了?(评价),如何在基于课程标准下有效地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落实和强化:
        一、突出学段特点,把握学习目标
        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没有清晰的目标,就无所谓教-学-评的活动;没有清晰的目标,也就无所谓一致性,因为判断教-学-评是否一致的依据就是,教学、学习与评价是否都是围绕共享的目标展开的。
        (一)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阅读学习目标都是从朗读与默读、词句理解、表达方式、内容把握、情感体验、标点符号、积累运用、课外阅读等方面提出来的,各方面的年段目标具体明确。并且第一、二、三学段学习目标紧密联系,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二)研读教材(教师用书):看单元要素、课文、课后题、泡泡语等所涉及的语言训练点。研读教材是教师的第一基本功,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基础,是教师融合基本教学思路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先决条件,教师作为教材的实践者、学生的引路人,只有课前认真地研读教材,准确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教材研究透了,才能在课堂中有效实施教学。
        (三)分解课标:根据教材内容,从课程标准中找到相关依据,再对相应的内容标准逐层分解细化。比如:朗读方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用朗读课文”是小学各学段的共同目标,只是学段不同,在能力要求上有所差异: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朗读;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朗读;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朗读。“学习用”、“用”、“能用”,是一个从“学”到“用”再到“会”的过程,体现了各个学段之间相互联系、逐步提升的特点。
        二、精心设计读写活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学习的核心就是语言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依托文本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优化阅读环境,让书香气息弥漫校园是我们做语文教师的追求。
        (一)创造一个优良的阅读环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其写作宗旨,必须多读,通过读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而语言的积累主要靠平时的多读、熟读背诵,别无它法。从阅读吸收是表达的基础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口语能力,还是作文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基础语言的积累。
        语文课教学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还要教给学生学法。使他们明确知识的积累不是靠老师硬“灌输”来的,而是靠自己理解和吸收得来的,这就需要多读,变他人的知识为自己的财富。比如自从我校开展了“晨诵午写暮读晚省”的活动,每个班都有了“小书虫书屋”,孩子们每天读书时间不少于30分钟,校园里的书香气息比较浓厚。我们低段的孩子主要以读绘本为主,先自己读,然后利用早午读时间在同学们面前讲。这样既锻炼了孩子对文本的认识,又让孩子在说的过程中学会了运用语言。
        (二)引导学生读中品味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学生从亲近文本开始、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从而实现学生对课文的中心思想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实现文本、形象、情感和价值和谐共振。


        例如在教学《荷花》中,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品味文本语言,体会“冒”字的妙用。
        师:这么密的荷叶,荷花是怎么长出来的呢?
        生找相关的句子,课件出示句子,指名朗读。
        师: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动词?(板书:冒)你们觉得这个“冒”字可以用哪些词来代替?
        (可用“露、钻、长”等字来代替“冒”。)
        师:书上说“冒”字用得真好,你认为好在哪里?学习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冒”字写出了荷花的迫不及待;“冒”字写出了荷花的兴高采烈;“冒”字写出了荷花的争先恐后......
        师: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干什么呢?你能再想象一下吗?请你把这种迫不及待读出来吧!读出使劲、快速长的劲头。
        (二)激励学生写中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地练习阅读和作文熟练技巧。”因此,我们要遵循从读到写、以写促读的语文教学规律,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潜能,给学生提供发现、模仿和创作的机会。
        如教学《匆匆》时,时间的流逝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情,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作者巧妙地运用设问、比喻、排比等句式,借用大自然中一些经常见到的现象,将不易觉察的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可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语体会作者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说明时间在不经意间匆匆而去后,便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用一段话写下自己的感触。学生仿写过程中熟悉了比喻、排比、拟人这些修辞方法,同时也加深了对“匆匆”的理解。
        三、科学实施评价,促进全面提高。
        评价任务是指达成学习目标的学习任务,强调学习任务对学习目标的“指向”。  学习目标,描述的是“预期学习做到怎样”。评价任务,描述的是“要求学生做什么”、“怎样做”以确保“做到怎样”。
为了优化评价设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
        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口头评价具有直接性与快捷性优势,而且富于情景表现力,易于使教师进行价值引导以及情感渲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评价应当与课堂教学相始终,从而为促进学生兴趣提升服务。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口头评价过于随机、难以记录,这使得该种评价方式的范围和效果受到了限制。因此,只有将口头评价同更具稳定性的书面评价结合起来,才能使评价发挥更大作用。而在进行书面评价时,则要注意语言的积极性,多鼓励,以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使之有更大热情进行后续学习。
        (二)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
        主观评价指学生自主评价,客观评价指教师、其他学生与家长评价。传统教学评价模式下,教师评价处在核心位置,这种局面需要得到调整,让师、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才是未来趋势。首先,学生自我评价可以使其主动了解自身优势及不足;其次,学生同伴评价,能够基于同龄人的视角达到能力审视效果;
        (三)过程评价和最终评价结合
         在语文课程标准里面提到:无论过程评价还是终结评价都很有必要,其中过程评价的意义更加突出,实际也正是如此。过程评价涉及到学生行为、心理兴趣、习惯特点等。出于评价方便的角度考虑,教师可以将过程评价分阶段实施,并将多个过程评价统一起来,共同构成最终评价的一部分,以保证评价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学习目标从似有若无走向核心统领,课堂设计从始于教学走向逆向设计,课堂评价从随心所欲走向理性导航,教学活动从琐碎无序走向有序开放......也许我们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是作为一名教师,也应该用尽善尽美的心,做每一件事情,成就自己,也幸福他人。探究之路是辛苦的,但更是充实的,快乐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