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郸城县第三高级中学 河南 郸城 477150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标(2017)指导思想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然而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思想开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所以,针对“立德”思想滞后导致的德育工作发展缓慢的现状,需冷静审视、找准症结、对症下药,从而扭转高中语文德育教学中不科学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立德树人 症结 对策
一、“立德”思想的文化渊源
“立德”思想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文中言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三不朽”思想可理解为铸造人生成功之路的“三要素”,即:修养品德、建立功勋、言辞独到。换而言之,学会为人、为事、为学的方法。孔子时代,儒家的教育理念,欣赏的贤人君子,都是以“德”作为评判标准。他要求人才的道德培养应该是外化于行为,内化于思想,从而成为真正的君子。到汉代,“德”的思想已经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举孝廉”的选拔方式,不仅注重人才的才智,更涵盖着对“德”的重视。唐代大家柳宗元则认为君子是人格高尚、内外兼修者,正所谓“内可以守,外可以行其道”。宋代理学家朱熹更是提出把道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贯彻了儒家德育思想。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则提倡在道德修养上,不仅停留于意识阶段,还必须将道德知识变为实际行动。可见,中国“立德树人”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都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
二、高中语文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1.“立德”教育理念走入误区
随着应试教育之风愈刮愈烈,学校对于“立德”教育的侧重点也产生偏差。首先,现阶段功利性的教育体系下,“重分轻德”现象相对严重。高中语文学科的重心偏向于系统化的语文知识讲解,以学生的成绩为先,导致学生脱离了对自我修养的清晰认知,老师则忽视了学生内在品格和道德发展的培育,久而久之使得“立德”教学在语文教育中受到冷遇。其次,目前高中语文课程中,涉及到“立德”思想与理念的讲授内容较为古板单一。因为学校强调和追求德育内容的理论化和稳定性,使得“立德”教学变成一种“坐而论道,空而谈德”的形式主义教育。具体操作过程流于表面,本末倒置,忽略道德情感培养,忽视道德行为的训练,使得德育处于一种尴尬境地。最后,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立德”理念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德育课程多是一味灌输式教育,没有考虑到高中生个体的差异性,脱离中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这种不民主的传统理论式德育教育方法,缺乏实践和行动,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发展的顽疾之一。
2.“协同育人”意识淡薄
“协同”概念最早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具体原理阐述了自然界这个“大系统”需要许多“小系统”的平衡协调才能得以稳定发展。而这“平衡协调”的理念对于我们的高中德育工作同样适用。首先,“立德树人”教育就是一个“大系统”,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大工程,所以只靠语文学科这一个“子系统”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目前,阶段性的智育教学在学校各科老师的重视下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时间上贯穿人一生的“立德”思想教育同样需要各科教师多方合作才能完成。而当前学校教师队伍对于“立德”教育的合力教学存在着意识淡薄、协作能力差等突出问题。其次,家庭“立德”工作开展滞后。家长总会不由自主地把所有教育的重责交付给学校,导致学校教育任务重、压力大。
这种家校相互脱离状态使得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停滞不前。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开展的主要途径
1.以人为本,转变德育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标基本理念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但当前我国德育教育工作还处于初级和调整阶段,许多问题有待解决。首先,德育内容脱离现实,高中语文在德育方面的教学内容多是学习古代贤人的优秀品质或是以宣传真、善、美,表扬道德模范为主。内容相对空洞枯燥,趣味性和情景性不足,多以文字的方式呈现教授。
因此当中学生发现现实与所接受的道德知识相矛盾时,便对德育教育产生不信服感。所以语文教学在设计道德教育内容时,应该多联系学生实际,抓住学生年龄阶段心理特征,让学生真正理解接受德育教育。不要只是灌输式的照本宣科,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其次,创新教育方法。不管在语文课堂上或是日常生活中,关注学生自主意识,引导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根据不同学生的言谈举止,针对性给予德育指导,达到真正的思想教育。最后,学校在组织开展德育活动时,应该重视活动的结果,不要流于形式,要做到及时反馈工作,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接受德育知识。
2.协同合作,培养目标的层次性
实施“立德”思想教育,目标应层次分明,相互协作——以学校为基础,教师为主导,同时注重家庭教育的影响。
首先,学校的“立德”思想建设应该以学校教育为基础,教师教育为主导。在具体实行“立德”思想教育时要使所有教师都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因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心理和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也是模仿欲望强烈的特殊时期。教师的言行举止可能会更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习惯和思想的养成,所以教师们必须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达到“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的境界,努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其次,品德的培养不是朝夕之事,它有一个潜移默化的发展过程,所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涉及德育工作时应该有目的、有规划的逐步开展,从日常行为的点滴入手,有层次的培养学生品德修养。品德只有从细微积累出发,才能有所收获。同时,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建设。校园文化具备陶冶功能,学校可以通过报栏、广播、社团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德育氛围,同时宣传和加强校风、校训的规范,因为环境作为一种天然无声的“武器”,对高中生的德行养成和熏陶作用巨大。
其次,注重有层次的家庭文化构建。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培养,正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孩子的道德教育和生活习惯在年少时就应培养,家庭则对塑造孩子品行和人格起关键作用。因此,父母应该从日常细微行为中言传身教,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家庭的熏陶。完善良好的家庭环境,能让孩子成长在一个健康积极的家庭氛围中。相反,极端不良的家庭氛围,势必给孩子在行为和思想上留下“创伤”。所以一个家庭的“家庭、家教、家风”的构建是十分有现实意义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立德”教育工作想要开辟新路径,需多方共同努力。拓展学生认知空间,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高中语文“立德”教学中观念、内容、方法的改革,使语文德育教育工作能真正的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何军卿 李和平.“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历史使命[J].河南教育,2019年第3期.
[2]李梅. 立德树人的价值意蕴及其实践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9年第6期.
[3]冯建军.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德育的转型发展[J].南方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
[4]邹广文 杨景玉. 新时代教育如何立德树人[J].人民论坛,2019年第6期.
[5]陆红波. 浅议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J]. 文教资料,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