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益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5期   作者:郑玉婷
[导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郑玉婷
        214253    江苏省宜兴市新建中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围绕这一阅读目标,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以适应新的课改需求。
        1、营造良好的课堂阅读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营造良好的课堂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阅读的重要手段。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前要精心设计好新课导入,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激起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教师在教学散文《春》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一段导语:“有一个季节,桃树、梨树、杏树都争着开满了花来赶热闹:这些花红的像火,粉红的像云霞,洁白的像雪花,花下成百上千的蜜蜂嗡嗡地叫着……。这是什么季节呀?”,“是春季。”,这段诗一般的导语,立刻把学生带入美丽的春天情景之中。其次,创设良好的课堂阅读环境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现在流行的一种手段。笔者在教学《口技》一文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视屏《洛桑学艺》,这段视屏的内容是洛桑学习曲艺艺术的表演。笔者要求学生认真看,认真听,要能说出洛桑表演什么主要内容,节目播完以后,学生的发言踊跃,有些学生还能说出洛桑表演中的具体细节。笔者接着问:洛桑表演的节目在曲艺形式中叫着什么呢?“口技。”学生在津津有味的观看节目中被带入了新课的学习之中。还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有意识的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学生真正感受阅读的快乐。比如:在教室设置图书角,把经典书籍投放到图书角,鼓励学生去阅读;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阅读竞赛、图书交流会等活动。课堂里,教师不管采用哪种激励方式,目的就是为学生的阅读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学生保持高昂的阅读兴趣和状态。
        2、构建平等和谐的课堂 ,还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需要教师具有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勇气,积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阅读教学课堂。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幼稚”思维。比如:学生提出了不合情理的问题或者说出了“另类”的答案,或者是学生思考的问题比较浅显,浮于表面,教师不可生硬的否定,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自读、自悟,让学生最终实现自我否定,这样就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在自主阅读《狼》一文后,归纳寓言故事的主旨,很多学生只抓住故事结尾作者的感叹:“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来进行:表现了狼的贪婪、狡猾,同时也表现了屠户的机智勇敢和斗争精神。故事的主旨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就显得有些太肤浅了。笔者引导学生从故事“人物”关系来分析故事主旨。从“人物”的主次来看,“狼”才是故事的主要“人物”,狼在故事的发展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开始时一直追,伺机吃掉屠户;尽管屠户倚靠积薪,狼又主动“引诱”进攻;屠户一直处于被动低位,迫不得已,才奋起杀死两狼。因此屠户是次要“人物”。

寓言故事的主旨应该这样概括:故事告诉我们对待这种像狼一样那种贪婪、凶恶、狡诈、愚蠢的恶人应该像屠户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②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讲话,不但要听老师讲,还要听同学讲,引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尽量有所发现,养成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③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当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可以用赞许的目光鼓励学生继续讲下去,对学生不正确或不全面的观点,要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保持学生的饱满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状态。
        3、主动搭建课堂互动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新的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理念,其中的“合作”强调的就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过程。学生在独立自主的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主动为学生搭建“互动”的探讨、交流平台,让学生在互动中解疑答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课堂阅读教学中,一般为四人学习小组,学生互动时教师要给每个成员分配具体的任务,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有序进行。比如:小组的四个成员的角色分别是:主持人、记录员、检查员和发言人各一人。 主持人:小组互动组织者,交流发言协调者,小组学习时间的分配者;记录员:记录小组互动过程、学习成果;检查员:督促小组成员学习,检查学习成果;发言人:向全班学生报告小组学习成果。由于小组成员职责明确,学生都要各负其责,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的互动中来。学生在小组内的互动、交流,心理负担较小,自己的阅读中的个性化体验和独到的见解就敢于大胆说出来。课堂里,教师为学生搭建的互动平台,让不同个性、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都有了参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也是学生互动交流的参与者,学生小组互动时,教师要在小组间来回巡视,当小组需要老师参与的时候,教师就要积极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
        4、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还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要教师完全脱手不管,当“看客”、“甩手掌柜”,相反,对教师的要求会更高,那就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比如:学生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单元”时,教师就可以运用《中国石拱桥》一文作为例子,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说明对象(事物说明、事理说明),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语言(平实说明、生动说明),同时教给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比如: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概括、联想等各种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学习方法,独立自主的学习本单元的其他四篇课文(①桥之美;②苏州园林;③故宫博物院;④说“屏”),学生在自主阅读,小组互动、交流中,对说明文的相关知识的反复感知、理解、吸收、复习、巩固,然后形成学习能力。教师对学生方法上的指导,既有利于学生对宏观知识体系把握,又有利于对微观知识点的了如指掌,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5、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质疑问难习惯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提问,比如:在预习课文中质疑问难,在课文题目处质疑问难,在课文矛盾处质疑问难,自身体验质疑问难等等,教师在方法上的指导,对于提高学生的质疑问的能力十分重要。学生在预习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时,有个学生就提出:“阿长是谁?为什么要写她?她跟《山海经》有什么关系?”,我立刻表扬了该生:“问得好,问得很有价值,你问的这些问题正好是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解开这些疑惑吧。” 养成学生的质疑问难的习惯,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问题意识,并主动思考、积极质疑、努力解疑,克服个人思维的惰性,促进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