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几点感想

发表时间:2021/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5期   作者:翟晶
[导读]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语文教研活动,通过几次的磨课、上课,专家们的悉心点评和指导,让我成长了不少
        翟晶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三中学  830000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语文教研活动,通过几次的磨课、上课,专家们的悉心点评和指导,让我成长了不少。也很感谢学校给我这样学习的机会。现在,我想把我这几次上课的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中我想重点谈谈《赵州桥》这一课。这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本课的教学目标:1.品读课文,了解赵州桥既坚固又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3.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我们深入地解读文本,了解赵州桥的形象、特点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我感叹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更感叹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后我设计了由一个词"世界闻名"为切入点引出三个特点:"雄伟、坚固、美观",再根据这三个特点去引导学生学这三个重点句:(1)"赵州桥非常雄伟。"(2)"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3)"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去感受赵州桥的无限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世界闻名"一词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赵州桥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它凭借着什么而闻名于世呢?引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接着引导学生从三点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赞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首先从"1400多年"、"五十多米长","九米多宽"中体会这些数字传递出来的信息,体会赵州桥的坚固雄伟,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其次从千年来经受住了洪水、地震、风雨和使用的考验,体会它的坚固。最后抓住关键词"抵"、"回首遥望",做动作体会桥的图案的传神,并指导把该段读好,把桥上的龙读"活",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在这篇课文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不仅是在介绍桥,赞美桥,同时也是在赞美造桥的人,我们更能够体会到作者在写作时充满着的骄傲和自豪的感情。


        一节课下来,陈勇老师为我点评。他说:“语文教师必须确立“人文态度”。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思想,教师要确立“人文态度”,就应该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用心灵施教,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则更应该以人文态度进行教学。教师应积极发挥教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要构建人文性的语文课堂教学,首先是要确立教师的主动性,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大前提下,给教师以自由发挥的空间,使教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确立主动性的教师才能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有个性的教师才能教出有个性的学生。
        其次,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扩大知识面,以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听了陈老师的点评,我不禁在想: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当我们怀着欣欣然迈进语文课堂时,却发现了许多的飘飘然,不禁要问:工具何在?人文何在?统一,又如何在?课堂教学目标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其中,前两个综合维度体现工具性,后一个维度体现人文性。三个维度的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体现。语文课堂上,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不同的,因此课堂教学应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自由。学生必须能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来增强感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应把功夫下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学识水平,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师生平等对话创设理想的情境上。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帮助学生建构意义。我们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忽视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我们更不可置人文性的感悟于一边,忽视对文本的丰富多彩的人文性的体验。我们要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人文关照,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在获得基本的语文能力、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滋养,从而把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上面,使两者同生共构,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确立人文态度,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通过优美的文字语言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处理好理性生活、审美生活和道德生活的关系,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文性课堂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