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中
浙江省乐清市虹桥中学分校 浙江 乐清 325600
昔日镬灶间里,掌厨的和烧火的几乎一样忙碌。
烧火要不断添薪旺火。烧火也很有讲究:
锅灶要好,当时还没有鼓风机,灶内要拉风,有氧气足。灶底与锅底的距离要适度,太高了,火力够不到;低了,缺氧,火不旺。所以好的锅灶既省柴又高效,虹俗话道:日高打镬灶——打锅灶的名师叫陈日高。他砌的镬灶好,烧火也省力。不然累得满头大汗还乌烟瘴气,两眼含泪。
烧火要科学,不是柴薪不断增进就火猛烈。进柴禾也要适量:过多了,缺氧,烟大火小,浪费柴禾;少了,一烧即无,火力不连续,也影响效果。
火钳要不断地调节,发现哪儿闷着冒烟了,就得通一下,哪儿火力不均了,就去调整下。我们通常把煽风点火者叫做“通火棒”,火钳就是“调解员”,担负着“煽风点火”的功能。四 还得按照掌厨的需要随时调解火力的大小强弱起讫,使得厨师火候如意,炒菜得心应手。
总之,烧过火了,食物会给烧焦、烧烂;火力不足,食物会韧而不脆。俗话说“烂稻草煮死牛肉”,其味如何? 可想而知。
教育何尝不如此?教育也要有好的环境,也讲求“火候”,也要把握“度”的问题:火候适中,不过左过右,教师与学生均可得到事半功陪的效果,不然,结果也适得其反。同时,教学内容、时间也要适时调整,鼓动。也要给学生以精神、物质上的鼓励。
然而,现在的教育内容过量、过深。好像只顾增柴,结果浓烟滚滚,活力不旺,浪费了柴草、时间。你看,小学的课本本来就“上不封顶”的,有的已够深了,可是还要上奥数班,甚至三年级就学奥数。小学低年级的学高年级的,高年级学初中的。时间被挤得满满的,许多学生“双休日”成立“双忙日”,一天起早摸黑,赶两个三个甚至四个补习班。奥数、英语、阅读、写作、书法、舞蹈、游泳、跆拳道……一样不漏。孩子连吃饭的时间也没有。许多家长、老师把孩子当知识的容器,以为倒进去都能接受,越多越好;一些老师把孩子当成摇钱树,三年级就要孩子去学奥数,有的还与社会办班的暗地合股“优势互补”。结果是柴薪浪费了——只有浓烟滚滚,“火力”极差。
那么,教育怎样才高效呢?
一 环境要好。镬灶是火苗所在的环境——好的镬灶既省柴省力,又高效。同样,什么样的环境,往往会生长什么样的人。如果“散什么结什么果”说明遗传的重要,那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强调“水土”——环境的重要了。好的环境,对孩子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教者省心省力而效果好;差的环境亦然,“身在鱼肆之宅,久闻不觉其臭”,自身感染了不良习气,养成了不好习惯,均不知觉。而且在其心灵深处留下根。如赌徒、盗贼家中的孩子,对赌、偷盗屡见不鲜,俗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虽不绝对,但多半如此。出生地亦然, 自然环境险恶,出来的人往往比出生环境优美之地的人凶恶一些——这也是相对的。这就如在砌得不好的锅灶里烧火似的累而少功。
笔者查看了一百零几的若贝尔得奖者,出身的家庭环境虽五花八门,但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还是多数。如居里夫人一家,泰戈尔家族,获奖的都“批量”。又如战争年代一些乡村出现一群将军;改革时期,一些地区涌出大批的“老板”。这也是环境影响的结果。所以,为人之父母者,给孩子营造个好的环境很重要。
要有个和谐的家庭;要树立向上的榜样。古人强调“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 要打理个整洁的家园,予孩子以温饱。
反之,作父母的天天吵架打骂,整天围着麻将桌劈里啪啦,没有一句骂人的话在前说不出话,常常丢给孩子几块钱“你自己去吃!”……如此这般家庭出来的孩子真正好的不多。
二 教育方法要科学。这也跟烧火似的,方法不当,柴塞得最多反而熄火了。教好孩子,就得按照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这就要反复观察、测试、总结孩子的性格特点、爱好特长,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不要拔苗助长,也别压制个性。吸收知识要纯正——吸收精华,还要适合、适量。近几年的教育普遍出现 “过度”“过火”的“过左”现象。孩子对知识吸收过少,饿;过多,胀死——现在是过多、过滥——有精华少而糟粕多,鱼龙混杂,给杂物撑死。人生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其特征,小时受教育,作为教育者得有科学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不要把孩子看成杂物库,拼命地把知识灌进去,灌得满满的,胀胀的,杂乱的,上午学奥数、下午进钢琴室……结果孩子厌学了,被一样食物强行灌多了一样——会厌食一辈子。就如把柴禾大肆塞进灶肚,最后熄火了一样。
再说现在的“货”良莠不齐。我们的老宗宗主张“开卷有益”,如今“开卷”不一定有益,不好的书倒有害。现在的所谓的文化产品,也与食品一样,有次品、有假冒的、有含毒的,总之谋财害命的也比比皆是。
另外,一个人精力、时间有限,社会上举办的各种培训班很多,一个孩子学的东西不是越多越好,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精选一二而学之,不可能个个成为“全能者”,老子教导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样样都为,最终是样样不精,如俗话说的好:“头头通,靠屏风”。一个人只要有一点特长足矣,“特长”越长,立足社会的脚步越稳定。纵观历史,全才的甚少。文坛上千百年来公认只有八位,称为“唐宋八大家”; “八大家”里被公认“全才”只有苏东波。现在大师遍地滚,全才自我装。其实都是猪鼻子插葱——装象,在自欺欺人,在蒙骗大众,在借名图财、捞财、谋财。如书法界、工艺美术界,什么全国、省级、市级大师,其背后就是以钱换取“大师”的头衔;再以“大师”的名去捞钱、骗钱。
作为家长和学生自身,选择课外培训班也与购物一样:
(1) 察己——是否适合、需要。一孩子的年龄是否到该学的时候,适宜学什么是有规律的,过早或过迟,都是违背规律的。人的思维是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一般十四五岁前学形象思维的学科,如,美术、书法、记叙文写作之类;奥数之类系逻辑思维的,按照课文内容学好即可。) 自己是否真正的感兴趣、真正的需要;切忌“人有我也要”——去跟风庸众赶时髦,童年、少年,来日方长,今天时髦的东西,将来也许成“垃圾”,或者很快就无用。所以先得了解自我——我有何爱好特长,自己要了解;自己没有把握的求助于家长、师友;作为家长更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块什么料,“缘木求鱼” 结果是破财还伤命——时间不是生命吗?
(2) 察物——是否适合教你。你所选的校内校外的“班”,是否有真才实学,是否适合教你?校内的一般没有选择的余地,而校外开班的,就可以择优而从。即教育者(含家长)要求被教育者承担的分量过大,被教育者多半承受不了,如商品似的供大于求,不过商品多了可积压着,而学生超负荷了,就会压在身上,以致压伤身体,甚至压死人。
三 要加以调整、鼓励。孩子对一事物的喜爱,往往凭一时的兴趣,所以还需要教师和家长的不断调整,并进行恰如其分的鼓励。使其这“一把火”越烧越旺。另外,还得不断地调整,不同的科目要间隔着进行,这学校排课已很在意了。我们如课外自学,也得注意不同内容的间隔进行,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小学生学奥数是违背学生心理特点的。
老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教育也如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