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俭红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南宁小学 广东省 江门市 529100
摘 要:新课改要求我们着力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众所周知,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语文呈现的文本语境是语文教学的有效资源,依托文本语境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的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语言构建与运用;感悟能力;图文表达能力;模仿能力。
引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要学生有感受,教师首先要有感受;要学生有体验,教师首先要有体验;要学生动情,教师首先要动情。教师只有深入解读文本内涵,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入、不断地超越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准确而灵动地与文本对话,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鉴于对新课标的理解,依托文本,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一、依托文本,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文字的运用是不能离开具体语言环境的,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词语才具有生命力。而要做到完全理解和灵活运用词语,只有让学生对文本有真正情感上的认同感,只有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情境之中去感悟才是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时特意把新学到得词语运用到话语中,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学习文言文《学弈》一课,我引导学生背诵“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刚好班上的小亮学生上课开小差,我马上提问他,结果他答不上来,而他旁边的同学都非常认真听课,于是我问其他的同学:“为是其智弗若与?”其他同学都答曰:“非然也”。无论是小亮同学还是其他同学都会精神一振,觉得老师把刚学的词语和课文句段用在自己同学身上很新奇,还有不少同学也立刻能依样画葫芦,活学活用的效果就达到了,而且也能委婉地对开小差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创设这样的语言环境,目的就是让学生受到熏陶,还能更好理解和运用。
二、依托文本,培养学生的图文表达能力
“视觉和文字双重编码理论”认为插图对课文内容的记忆有帮助。知识是“可视”的,可通过同时用视觉和语言的形式呈现信息来增强信息的回忆与识别。将知识以图解的方式表示出来,能促进阅读者对信息的理解与保持,大大降低了语言的认知负荷,从而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
根据双重编码理论,我们把教学材料中的信息同时通过言语和视觉两条通道输入大脑,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插图辅助教学,同时呈现文字材料和图像材料,将口头讲解与画面相结合,学生可以进行语义和形象双重编码,在抽象知识和具体表象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学生的学习会变得事半功倍。
我执教《草原》一文,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草原的美景,并要求学生看着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草原的风光美在哪儿?借助优美的图片感受老舍先生用文字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课堂上,我着力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引领学生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课堂上,我除了借助插图引导理解草原风土人情之美,还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表现《草原》的文章脉络,通过思维导图把老舍这篇优美的散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培养学生的图文表达能力,达到一图胜千言的目的。
在学习中借助插图和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还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表现文章思路的能力,在A4纸画出课文的思维导图,的确可以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实践动手能力。
利用课文插图在我执教《少年闰土》一文是这样处理的,对于少年闰土这一人物的分析,课文中有不少的相关描写,但是书中描写的闰土形象不一定和学生脑海中的闰土形象相一致,我是如何做到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化解读结果呢?
对此,我是这样引导的:“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中对少年闰土的相关描写,说说自己眼中的少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并通过‘我给少年闰土画张像’的方式表达你对少年闰土这一形象的认识和感悟。
”这样,既能从学生的画像中了解学生对少年闰土这一形象的理解和把握,又能根据不同学生的理解偏差进行纠正。
比如,当时有一名学生画的少年闰土是脸色呈紫黑色,脖子上戴着银项圈,手里拿着一柄钢叉,样子却十分害羞。从学生的画像中,我了解到该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少年闰土的外貌特征,但是却混淆了作者对闰土性格的描写。因此,对该生的个性化阅读进行这样的引导和纠正:闰土见人时确实很怕羞,但是,对于擅长的捕鸟,管獾猪、刺猬、猹等,闰土却是十分自信和勇敢的,在画闰土画像时你要把握这些区别,然后再决定是利用图画表现闰土性格的哪一面。
三、依托文本,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我认为读写结合是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感悟写作特点;借助有效落脚点,引导文本仿写;基于文本赏析,组织随文练笔。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 “应把语文阅读教学、口语表达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三方面的教学能协调发展。”叶圣陶先生曾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如果把阅读看成吸收,那么写作就像在倾吐一般。”语文教学其实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能把它用于实践。而这就需要借助文本,把写作教学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以迁移和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以读促写,让学生能都学以致用,使各项语文技能融会贯通。
我们平常每一节语文课不必追求非常大气的全篇写作效果,应该注重花更巧的心思引导学生进行优美句段的仿写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树和喜鹊》一文,可以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优美句子“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它的表达方式,从模仿到学会运用,逐步实现把课文读进去,把课文读厚实的目的。
具体做法是先听老师范读课文,感悟排比句式三个只有一个的意思是仅仅有,唯一有这样的一样东西,我们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词语理解,还要接着引导学生说:“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武汉大街上只有一( ),只有一( ),只有一( )。”再接着引导学生说:“星期天下午,我的家真的很清静,只有我一个人只有一( ),只有一( ),只有一( )。”
再跟着教《树和喜鹊》一文,可以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优美句子:“每天天一亮,喜鹊们叽叽喳喳叫几声,打着招呼一起飞出去了。天一黑,他们又叽叽喳喳地一起飞回窝里,安安静静地睡觉了。”我们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叽叽喳喳的意思,感受很多喜鹊一起生活的快乐。接着引导学生,我们班在搞大食会的时候,可以对这个句子仿说,用上“叽叽喳喳”这个词怎么说,再接着引导学生想象,爷爷过生日的时候,换一个词,把“叽叽喳喳”换成“七嘴八舌”和“热热闹闹”说一说,把以上这几个情景写在采蜜本上,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
此外,我还会充分挖掘教材的表达特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方法。例如,《白杨》一文中的父亲正是借介绍白杨来表达自己作为一名边疆建设者的内心——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拓展练笔环节,学生运用这种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写与白杨类似的事物,也借此来赞美品质高尚的人。
例如品读《草原》第一自然段,“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老舍先生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草原的风光之美,这如画的美景,这动人的描绘,打动了读者的心。请同学们也学着运用这种表达方法来描写我们校园的金鱼池。在语言实践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平时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恰当的语言,才能具体生动、传神地表情达意。
综上所述,在依托文本、品味文本内涵,感受文字之美的教学过程中,我只是作了一步一步的小探索。如何在课内加深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今后还要继续探索,努力让我的语文课堂做到有效,达之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