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课堂之小组合作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5期   作者:代明琦
[导读]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逐渐深入课堂教学之中
        代明琦
        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博雅小学         810000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逐渐深入课堂教学之中,大多数老师都能积极地把这一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其效果却大相径庭,背离了这种数学学习方式的初衷。作为一名从教一线教学十余年的教师,这点我深有体会。我认为构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形成互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数学课程新标准》曾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模式。所以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对一线教师来说,尤为重要。
        合作学习具有不同的形式,但是以下几个基本要素不可缺少:相互依赖——学生不仅要为自己的形象负责,而且还要为他们小组中的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个人责任——每个学生都必须表现出对分配作业的掌握情况以及自己的行为对小组所产生的影响;积极互动——学生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的东西,有机会帮助理解和完成作业;社交技能——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小组活动提供指导,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效解决组内冲突;小组加工——各个小组必须定期评价公用活动的情况是否良好,应该怎样提高其有效性。
        就近几年的学习培训和教学观摩活动中,谈谈自己对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几点认识:
        一、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小组合作学习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动、好玩、乐于交往,在进行小组合作时能够满足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满足他们探究性需求的心理要求。
        2、小组合作能为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人都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得轻松,同时体会成功的喜悦。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好习惯,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表达出来。
        3、看问题的类型选择是否需要小组合作。
        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一个人一时解决不了,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则有必要进行小组合作。在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比较简单的概念教学,则没有必要进行小组合作。
        二、构建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随意的建构,而是需要与他人协商并不断调整修改,同时不可避免地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过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合作学习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斑。“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是“知识的移植”,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环境,影响了知识的吸收和转化。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重以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观察、动手实验、提出猜想、论证、应用的所学的知识生成过程,由个体自学——小组间生生互动——全班同学与老师的互动,使“数学知识”在学生的大脑里生根、发芽,乃至长成参天大树,可以遮风挡雨。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
        (一)、科学组合,使同学们“合”作一团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态度、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以及小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上、中、下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所学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C层的难点,与C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所学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A层同学请教;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A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所学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
        在编排座位时,最好4个人(1个A层、2个B层、1个C层)为一个学习小组,便于讨论、辅导、交流、提高,体现群体中的“优势互补”。这里注意分组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作必要的层次间的升降调整(一般是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为一次),激励学生上进,最终达到C层逐步解体,A、B层不断壮大的目的。在管理班级时,我采用滚动式轮换座位,从心理角度,使每位同学能感受到民主、平等的气息,让每位同学都受到关注。
        (二)、创造良好的竞争机制,使同学们“动”了起来
        设法在各个小组之间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如:从思想意识的培养,利用班会,小组成员的表现及期望目标。从思维习惯培养,利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过程对小组成员间的思维形态可以达到一个整合,实现思维互补。从行为习惯培养,小组成员间可以相互督促、相互帮助,相互探讨等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环境,从而更好的发挥小组的群体功能,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三)、教师给予充足时间,使同学们“追”在其中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小组讨论的时间应合理把握,过短,实现不了人人参与、人人发现自己的意见及共同探讨的目的;过长,浪费了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学效率,体现不了合作学习的时效性,反而影响教学效果,同时还会使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小组谈论的时间上需教师合理调控,准确把握,及时作出决策。因此,合作交流要在恰当的时间内进行。
        (四)、需要教师提前精心设置,使同学们“思”有可循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是像以往小组讨论完毕,找几个同学提问便可以的,而应该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体有代表性的提问(一般应设立组长),提问应面对小组,真正把小组学习的结果或问题反映出来,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解决,否则,体现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提问要有代表性。同时,问题必须适度适量。合作交流必须有系列问题做导引,在提出问题时应保证:
系列问题是关于教学内容的。它应是具体、简明、符合学生的水平与实际,是处于学生的最近认知发展区的问题,是学生作出努力能够回答的问题,因此要顾及学生的知识基础,而不能提出学生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
        2、问题要有一定的弹性问题可以涵盖教科书、参考书的内容(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也可以超过教科书、参考书的内容,以确保各类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和提高。
        “学无定规,教无定法”,如何面对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挑战?我们可借助“蝴蝶效应”,掀起教改的热潮,彼此学习,彼此交流,让我们的“教学目标”成为殊途同归的“奇异吸引子”,开辟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