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浙江杭州310007
摘要:在新课标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要求教学活动要与时俱进,培养全面型的社会人才。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在高中物理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根据物理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实际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基于此,本文就从转变教学理念、突出开放性教学、树立整体教学意识多个方面论述了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方法;改革
引言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要求教学活动要与时俱进,加快改革的步伐,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随着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践行,要求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也要做出相应的转变,要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重视教师的教法,又要重视学生的学法,要注重理论和实践并举,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课堂教学朝着素质化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推动高中物理教学的持续发展,突出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物理综合素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展现新课标改革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一、转变教学观念,全面践行“以生为本”
为了让教学活动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转变教学观念,全面进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广大教师群体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教学行为转变的前提条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意义也是非常深远的。[1]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从传授者到促进者的转变,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突出课堂教学的成效。
比如,在学习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记忆,更好的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感受物理课程学习的趣味性,突出物理课程的魅力。在这节课程的学习中,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要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一个物理量,并对其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有透彻的掌握;要准确理解平均速度是一个瞬时速度的概念;要能明确速度和速率的区别。在上课之前,教师首先要利用有趣的导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可以采用问题和情景导入两种方式,借助多媒体的各项功能为学生展示运动场上的100米跑步比赛、大自然中日升日落、万物生长等现象,让学生在图片中感受这其中都有关运动的描述,而运动快慢则是通过一个特殊的物理量—速度来表示。当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活动,先自由学习教材中的内容,明确找出这些课程学习的重难点。接下来,再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更好地验证速度这一物理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速度这一概念的产生过程,在学生的亲身学习经历中加深学生的印象。此外,教师也要在这一过程中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教会学生正确的探究方法,有效突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特色,确保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树立整体意识,确保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在高中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仅要完成为学生传授新知识的任务,还要考虑学生的整体性,要确保教学活动能推动学生的整体发展。在物理课堂上,教师要把教学活动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围绕师生共同参与这条主线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学习活动,以动态生成的方式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有效地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和启迪。[2]
比如,在学习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一课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在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这节课程的学习中,由于力学是高中物理课程学习中的一个重难点,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吃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整体情况,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物理基础为出发点,找到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并完成简单的力学计算。由于学生都是初次接触力的分解这个物理知识点,教师就要引入直观的事例—拉橡皮筋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在已有的合力和力的合成基础上掌握分解力的方法,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学生就更容易接受分力、合力的相关知识点,在讲解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过程中也就更加容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基础比较弱的学生,要适当的放慢讲解速度,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而且,在讲解完基础的理论知识之后,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学习活动的合理过渡。
三、采用开放式教学,完成自主探究引导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追求自由的意识也比较强烈。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师要根据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自由的学习空间,加强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引导,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更好地锻炼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突破传统“一言堂”的教学限制。
比如,在学习高中物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一课时,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更多自由讨论的时间,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主动探究新知识。在这节课程的学习中,由于学生对宇宙知识的学习会有较强的好奇心,这也就让教学活动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当讲解到关于行星绕太阳运动不同的物理学家有不同观点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和知识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帮助学生树立一定的良性竞争意识。接下来,教师就要为学生讲解引力思想形成的历程,明确行星绕太阳运动的主要原因,知道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的来源,掌握行星间引力的方向和表达公式。除了教师的教学引导之外,学生也要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自主搜集更多的学习资料,在不同的资料中做好归纳总结,找出与这节课程学习有关的学习素材,更好地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知识的拓展延伸。而且,教师也要利用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针对这些课程的内容提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与牛顿定律之间有何关系?”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带领学生进入自助探究状态,完成由浅入深的学习指导。
四、结束语
素质教育要求教学活动要确保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使得高中物理教学真正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成为教学改革的先驱力量。
参考文献:
[1]林枝钦.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构建[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3,(2):140-142.
[2]李莉.高中物理教学方法探讨[J].考试周刊,2015, (46) :128-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