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线上教学的有效运用--以“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例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5期   作者:杨文伟
[导读] 高中历史线上教学如何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从实战的课例中探析线上教学的有效运用
        杨文伟
        福建省漳州市第五中学
        摘  要:高中历史线上教学如何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从实战的课例中探析线上教学的有效运用,主要采取三个举措:调研先导,激发求知欲;有效构建,彰显“生命力”;问题驱动,增强互动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  线上教学  有效运用  
        线上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线上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面对这种“新时尚”,很多教师也只是“略知皮毛”,在教学管理、教学模式等方面还是沿用传统模式,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很多学生、教师抱怨“不适应”,出现的问题很多,感觉比传统教学模式差很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甚至出现“累坏了学生,忙坏了老师,急坏了家长”等极端现象。因此,我们应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高中历史教学与网络信息平台有机结合,探索出一种适合教师、学生和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教学模式。笔者将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1课《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例,探析高中历史线上教学的有效运用。
        一、调研先导,激发求知欲
        线上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班级课堂授课模式,师生互动不在是浑然天成,学生主动性和参与性不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当代的历史教学,要着眼于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拓展和深入,如何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开放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以下以本课为例,学生开展课前调研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确定学生调研活动的主题。本课课标要求: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从课标来看,主要包含三大内容,即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三大内容涵盖面广、涉及线索多、结构复杂,基于此,本课确定的调研主题是以王会悟故事为主线,调研王会悟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民革命三个时期的革命贡献,并探讨其体现的精神。这种课前主题调研形式具有新颖性,又注重故事趣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加强师生互动。
        第二,指导学生开展调研活动。主要分为“小组分工--搜集整合资料--小组汇报”三个阶段。由三个小组分别调研王会悟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民革命三个不同时期的革命贡献。各小组积极行动,先是通过网上搜集资料,再由各组整合梳理,提取有用信息,用历史语言,精炼归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恰当、针对性的指导。最后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下,各组长将调研成果进行了简要汇报。以下是各组长简要汇报的内容。
        第一组:(五四运动—短发勇士-五四精神)1919年王会悟剪去自己的长发,和好友带头参加湖州吴兴县中小学组织的声援行动。她常到周边乡间去反对封建礼教压迫,宣扬女子解放的新思想。
        第二组:(中共诞生—红船卫士-红船精神)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时被迫中断,王会悟提出到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开会。参会人员开会时,她就在船头假装歌女放哨。船内准备了麻将,一有风吹草动王会悟便让船内人员把麻将拿出来假装在打。最终中共一大在王会悟的守卫下正常召开,共产党由此诞生。
        第三组:(国共合作—爱国将士-革命精神)1923年夏,孩子仍在襁褓中的新任母亲王会悟毅然选择跟随丈夫李达,由湖南回到上海,与共产党人一同讨论国共合作的相关事宜。
        三组汇报的内容突出,主题鲜明,学生调研取得一定成果。通过这种调研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增强线上教学的效果。
        二、有效建构,彰显“生命力”
        袁振国教授曾说:“看来知识的问题关键不是多少的问题,而是结构的问题,不是教多少的问题,而是怎么教的问题。”[1]可见,要使教学彰显“生命力”,应该对教科书深入解读,重新建构,满足个性化教与学的需要。以本课为例,笔者采用化繁为简来优化知识结构。
        化繁为简,就是将看起来繁杂的事情简约化。就历史教学而言,就是理清隐伏于众多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建构起有机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按一定规律整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2]。基于此,笔者依据课本结构和课标要求,采取两个步骤化繁为简。首先,确定清晰主线,统领全课。本课以王会悟故事为线索,按照“五四运动新开端-中共诞生新希望-国民革命新实践-弘扬新精神”这一思路展开教学,重点理解“新开端、新希望、新实践、新精神”,不仅强调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而且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思路新颖,避免传统枯燥教学,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理清逻辑关系,构建有机的知识体系。为此,教师在三个子目的过渡环节讲授中特别强调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诞生奠定了阶级和思想基础;中共诞生为中国革命带来新希望,推动国共合作新实践;新开端、新希望、新实践孕育了五四精神、红船精神、革命精神。在讲授过程中又结合简洁明了的板书设计(如下),进一步化繁为简,优化结构。这种做法使教材内容更具“生命力”,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在线上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有限时间,让学生保持关注度,达到教学效果。
        
三、问题驱动,增强互动性
        线上教学无法及时观察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师生之间的互动就显得十分重要。实践证明,采用问题驱动是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之一。问题驱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度,更容易提高学生解决疑难点的集中度和定向性。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问题驱动的关键在于教师的问题设计。好的问题设计要紧紧围绕课标的达成为目标,又要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增强设问的趣味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人们对获得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时,才能引发其认知需要,也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感兴趣的知识上。为此,笔者在新课导入环节中,提出以下问题:中共一大召开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但为什么作为主要创始人的陈独秀和李大钊没有参加呢?这一问题既生动有趣,又能解决学生的疑问,更有助于理解中共诞生的历史意义。这样,学生不知不觉被教师引入到了本课的学习中。
        其次,丰富设问的深刻性。问题的深刻性就是要求教学中针对史料进行发问时,要力求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进而起到训练思维能力,提升学习效率的作用。例如,笔者在讲到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时,呈现了两次会议有关奋斗目标的两则史料。为了让学生对史料深层理解,笔者提出以下问题:如何理解陈独秀说的“党的一大时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又是如何理解到中共二大时“无产阶级专政就脚踏实地”?这两个问题寓意深远,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联系当时中国的国情进行深层次思考,从而认清两次会议奋斗目标的不同。这种深层次设问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加强线上教学师生互动。
        总而言之,我们应发挥创新理念,提高线上教学有效性和实效性,让线上教学模式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什么知识最有价值?[J].上海教育,2016(1)
        [2]徐峰.统编版教科书教学设计的三个关键[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