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仙
兰溪市城北小学
【内容摘要】读与写是个互补的过程,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旋律。在实际阅读教学中,长期有效地读写结合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大步提高。笔者充分依托教材,找寻教材中触动孩子心智的“情弦”,让他们有感而发、文思泉涌,真正实现我手写我心的境界。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随文练笔 有效策略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1]可见阅读和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关于读写关系,虽争论几十年,但不可否认,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条传统经验。
小学语文课本,很多课文,很多段落,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好例子,因此,找寻课文中的训练点,让“小练笔”走进课堂,对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大有益处,它打开了学生“阅读”与“表达”的通道,是培养孩子写作能力的最接地气的有效手段。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如何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呢?我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一、练在迁移模仿处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中有很多经典佳作,它们或者句式工整,或者语言优美,或者结构独特,如果教者能抓住这些独特之处,引导学生模仿借鉴,就能实现课文写作方法的有效迁移,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㈠典型句式的迁移训练
统编教材六上第25课《伯牙绝弦》中,有这样一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上课伊始,我先设计了文字游戏,学生积累了词语: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等。在课文的理解分析中,我这样设计了小练笔: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假如现在你是子期,你会如何赞叹?然后要求进行写排比句的小练笔。
学生佳作举偶: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乎若明月!”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典型句式的迁移训练不但实现了对课文中经典语句的有效吸纳,而且使学生在模仿中创生出自己独特的言语,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成功,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
㈡典型构段方式的迁移训练
某些课文构段方式典型,可以引导学生在模仿中掌握这种构段方式,遇到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练笔要求,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写写自己熟悉的事物。
我校青年教师工作坊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部编教材一上课文《四季》一课时,让孩子们四人小组进行全文仿写练习。我发现有的小组用拼音写得还相当不错。
佳作举偶:《四季》柳枝弯弯,/它对小鸟说:/“我是春天。”/西瓜圆圆,/它对青蛙说:/“我是夏天。”/红叶飘飘,/它对大地说:/“我是秋天。”/雪花飞飞,/它对梅花说:/“我是冬天。”在小练笔中,渗透了并列的结构,又发展了语言,真正做到了读写结合。
㈢典型表达方式的迁移训练
如老教材第十一册第3课《草虫的村落》,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表达方面作者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我设计了小练笔:如果我们去草虫的村落去走一走,一定也会看到奇妙的景象。联系你平时观察过的小虫,发挥你的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学生佳作举偶:我的目光被一块移动的饼干屑所吸引,走近一看,原来的无数的壮士在搬运食物,他们工作得井然有序,指挥官站在饼干屑上指手划脚,指挥着大部队。它们还时不时地哼起劳动号子为自己打气。哎,好象还不行,通讯员立即回到总部要求支援,不到一会儿,又一支部队赶到。这下非常顺利,不到几秒钟,蚂蚁们就凯旋了。
二、练在课文空白处
丰子恺先生在评价绘画艺术时说 :“空,然后有生气”。 我们很多课文中也有很多“空白”。这些“空白”为学生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教师精心挑选有价值的“空白点”,引导学生通过入境体验、合理想象,填补这些“空白”,为学生挖掘更多有效的练笔资源。
例如,部编教材六上第13课《穷人》,在教学:“‘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时,可以这样设计小练笔的:
帐子拉开了,映入渔夫眼帘的是怎样一幅温馨感人的画面?渔夫和桑娜之间会说些什么?他们今后怎样支撑起有七人孩子的家?请展开想象,续写一段话。
有学生这样写道:洁白的、缀着补丁的帐子,被轻轻地拉开了,七个孩子甜甜地睡着了,渔夫一看,笑了笑说:“没想到我们俩想法一样。”
渔夫为了维持家中七个孩子的生活,于是外出打鱼的时间更长了。早出晚归,有时一天到晚连饭都吃不上,直到第二天凌晨才回家。桑娜也常常到外面去捡一些零碎破布,为孩子们做成一件件衣裳,让孩子们冬天暖和些。虽然家境贫寒,但一家人仍然过得很幸福。
学生们进行了合理想象,使课文的情节得以延伸,穷人那勤劳善良的品质得以再次体现。
三、练在情感浓烈处
“文章不是无情物”,入选课本的文章,有的隽永含蓄,有的激情澎湃,有的发人深省,有的让人惊叹……它们无不包含着作者的浓浓深情,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作者“为情而造文”,学生“循情而读文”,自然会被文中的人、事、物、景而感动,[2]此时如果设置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例如,老教材十一册21课《老人与海鸥》,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故事。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在教学后一部分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句,细细品味,深入体会老人与海鸥的深厚情感,进行情感朗读。学生们读得声情并茂,那份感激,那份悲伤溢于言表。当学生们美美地读后我设计了这样一处小练笔:“此时你就是这位老人,你会对飞翔的鸥群说些什么?你就是其中的一只海鸥,你又会说些什么?”学生在写完以后,我又安排分别写这两种角色的学生若干进行交流,一问一答,一唱一和,在这样的情感交流和碰撞中,海鸥对老人的感谢之情,老人对海鸥的爱护之意被表达得淋漓至尽。可见,这一恰到好处的设计使读写融为一体,不仅是情动而辞发,更是让情到深处更加浓啊!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找到课文的情感点,关注学生情感的细微变化,通过精心设置的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情感场中,洞开学生的心门,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直抒胸臆、一吐为快!
四、练在思维的发散处
小学语文所选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思维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我在教学凡卡最后一段后,提出假设:“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后’为开头写段话,读给大家听。”学生充满了好奇,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写出自己的种种假设,既深化了课文的思想内容,训练了思维发散性,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五、练在审美描述处
如老教材第十一册26课《月光曲》,在教学第九节时,我让学生边听配乐朗读录音(配一首钢琴曲),边看课件(月下大海三幅图),引导学生感受欣赏美的意境。画面美好的意境,唤起了学生的美感,引发了学生的联想,此时让学生进行一次练笔: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着三幅画面吗?请围绕“月下的大海”写一段话。
学生佳作举偶:我面对着大海,看到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皎洁的月光洒在海面上,海面上银光闪闪,仿佛无数银白的鱼儿在跳跃。月亮在轻纱似的微云中穿行,让人有梦幻般的感受……忽然海面上刮起了狂风,我好像听到了海涛拍打岩石的声音……
这样的练笔,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是一次很好的想象训练。
这些练笔内容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生动的材料、鲜明的画面、可以模仿的篇章、可以延伸的思维空间,达到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相结合的目的。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训练形式,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想象和创新能力,丰富了词汇,提高了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当然,读中巧练,还有更多的方法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挖掘和运用。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不断总结,就一定能找到更多有效的好办法触动了孩子心中的那根弦,让他们有感而发,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参考文献:
[1]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关于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1
[2]《笔随文动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高段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规范探寻》https://wenku.baidu.com/view/ca3f0900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