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宁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为何需要发展转型,它有转变的逻辑前提吗?它有转变的历史基础吗?转型的意义、方式和路径何在?这是我们面对这一选题必须要予以审视并回答的。先说说转型的历史铺垫和逻辑因由。在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创新举措,也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明确了方向。文章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剖析了我国高职教育当前存在的培养质量评价整体性不高、教育体系呈现结构性失衡、管理体制存在制度性缺陷等主要问题,并从创新型技能人才需求、教育需求多样化、新经济发展方式等角度指出了高职教育在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的现实矛盾,进而从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高职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拓展多元有效供给、加快高职院校多样化发展、创新分权治理模式等方面提出推进我国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竞争;高职院校;改革分析
引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经济社会改革创新发展的大逻辑。高职教育领域改革发展也不例外,因为高职教育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的同构性,肩负着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大历史使命。事实上,推进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透视了对“新常态”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和规律的深刻把握及发展路向思考,指导着高职院校有效回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社会转型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已达1341所,在校学生总规模超过了1048万人,占高等教育总规模的41.2%,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整体攀升到40.0%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我国高职教育在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需求。
1.供给侧改革思路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
何谓“供给侧改革”?该概念是习近平主席于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的,随后官方在多个场合一再提到“供给侧改革”。在2016年全国两会的召开过程中,“供给侧改革”更是成为经济领域讨论最多的热门词汇。“供给侧”是针对“需求侧”而言的,它们分属于经济活动的两端。生产产品、提供产品的一端即为“供给侧”,其主体通常为企业、公司等;购买产品、消费产品的一端即为“需求侧”,其主体通常为顾客、消费者。“供给侧改革”就是针对产品生产、供应一端的改革,其主要体现调整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充分发挥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等要素的作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需求侧改革”就是针对购买、消费一端的改革,其主要体现为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扩大出口,刺激消费。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从过去一直推行的“需求侧改革”主导模式转向“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兼顾,以“供给侧改革”推动“需求侧改革”的模式。
2.高职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依据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建立和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高职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应建立由学校、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主体,以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法,形成高职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2.1评价主体
高职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包括内部评价主体和外部评价主体两种。其中,学校、教师和学生三部分构成内部评价主体;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由用人单位、毕业生及其家长、专业评价机构等构成外部评价主体,又称为第三方评价主体。内部评价指学校对专业与课程、教育管理与教学条件的评价及教师对学生的在校评价等,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外部评价中,行业企业从毕业生的思想修养、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做出客观评价。毕业生及其家长作为教育亲历者,在第三方评价体系中也有重要的话语权,他们结合学生在校学习、毕业求职、从业体验三方面的感受,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规划、教学管理、就业指导等各方面进行评价。而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则通过对大量行业企业、毕业生以及相关各方的调查,综合各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能够提供真实、客观、准确的评价报告,其评价结果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和修订有更好的参考作用。各评价主体。
2.2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
本课题制订了以学生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为核心的高职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将高职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划分为4个层次的参考模型,分别为目标层、一级指标层、二级指标层以及三级指标层。
2.3评价组织模式
2.3.1内部自我诊断评价
学校内部评价是整个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的基础。
随着智慧校园的建设,学校应该有效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发现代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将人才培养评价的主要信息系统化,如实记录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等各方面的表现,对学生的培养过程进行量化和动态管理,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诊断与指导。基于高职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角度研发的评价信息管理系统是对更高层次人才培养进程的处理和分析,处理内容更多的是学生遵守纪律情况、守信程度、生活的态度和方法、职业道德等方面,以最佳的途径和最快的速度对真实、可信的质量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存储、分析、处理并反馈给决策和执行部门。
2.3.2利用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平台进行评价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指出:“建立企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高职类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体系的研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以企业为主导,多方参与的第三方评价体系是由企业对毕业生的详细就业能力与职业岗位匹配程度进行评估为主的考核评估体系。
第三方评估从事前指标的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出发,主动参与课程体系标准的制订、更新和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并通过事中指标专业教学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过程管理,评估学生是否可以获得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以及就业岗位技能素养培训;在毕业生正式进入劳动力市场后,依据事后指标参与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评估和反馈人才培养质量水平。而这种以企业为主导,多方参与的第三方评价体系显然对于高职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尤其是毕业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评价更加客观。
3.高职院校专业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得到专业内涵结构的系统支持,专业内涵结构的要素制约着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是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专业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相对接是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支撑点,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支撑点,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是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3.1高职院校专业与行业企业对接机制模型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其具有明显的职业和岗位特性,这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要具有面向行业和市场的特征,专业设置和管理自然带有鲜明的行业企业特色,专业结构应该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区域相关的行业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从而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基于这种特性,高职院校在确定专业设置和专业布局时,必须面向市场人才需求,以市场的实际需要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针对一个行业岗位或一组相关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高职院校要对市场人才供求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当前或今后一段时间内所需岗位工作的技术人才数量,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体系主体框架的依据,及时发现潜在的人才需求。合理的专业设置应该将地区产业结构、产业链、未来人才需求和企业岗位群四个关键因素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量,建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对接机制模型。
3.2专业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相对接
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学历“高等性”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技能应用型”要求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和教学内容分析,将职业标准能力界定为职业核心能力、职业行业通用能力、职业岗位特定能力等,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分类进行课程改革。根据职业岗位所需求的职业道德、人文素质等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目标,调整专业课程结构,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驱动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素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职业素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心理素质等。根据行业通用能力要求,以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方法能力为目标,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和就业针对性,设置专业基础技能课程,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必备的职业通用知识;设置专业群共享技能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宽口径就业能力”和终身发展服务。
针对现有的课程内容与学生职业能力要求不相适应及滞后于行业技术标准的问题,按照职业岗位特定能力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将职业岗位要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行业科技发展前沿的新知识与新技术纳入到课程中来,设置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专业综合技能课程体系,从而构建起“课证融通”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
4结语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新时代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开展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教育是高职院校适应全球化时代开放办学的主动选择,有利于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构建与实施高职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尤其是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平台的使用不仅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模式改革,还能够推动高职院校管理模式完善,加强高职院校的开放运行与技术水平,从而使高职院校在产学研融合的校企合作中获得更大的自由度与发言权。
参考文献:
[1]丁绚.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5(5):85-86.
[2]张琳.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个性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研究[J].职教通讯,2016(11):38-40.
本论文是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视角下广西高职专业诊改研究与实践》项目成果,立项编号GXGZJG2017A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