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塘小学 311201
摘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民主与法治制度,要求每位公民拥有良好社会道德的同时,还要懂法、守法、护法,不过这些意识不是天生的拥有的,需要从小培养。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基础上,开展对于法律知识的普及,并帮学生建立遵守法律的意识,了解社会运行的秩序,让他们对于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有了清楚的了解,树立底线避免被引入歧途中去。
关键词: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法律教育;融合思考
前言:祖国的未来是青少年的,他们是国家发展、繁荣的希望,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国家向来非常关注,只有教导出有文化、有理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国家的发展才能更进一步。除此之外还应该注重学生的道德感与纪律性,不然纵使文化素养再高,也可能走向社会与人民的对立面,给社会与他人带来危害。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把课本知识与法治条例有效结合,让学生对于法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在小学阶段融入法治教育的作用
据近些年的数据统计显示,青少年犯罪案件在逐渐增多。其主要原因在于青少年缺乏法律常识,对于自身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缺少清楚的认识。往往是在对他人造成伤害,并受到惩罚后才能明白哪些事儿是坚决不能触碰的。
为杜绝青少年犯罪情况的发生,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法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在心理树立起“禁忌”区域,明白哪些事儿是坚决不能触碰的,守好底线避免受人引诱和误导而走上不归路。积极开展法治教育有助于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有效降低青少年犯罪情况,让他们明白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要遵纪守法,如此国家才能得到有序发展。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不可以触碰的同时,还要让他们建立防范意识,在受到伤害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用来维护自身的权利。
二、充分认识小学教育中的不足之处
从小学到初中都设立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由此可以看出其对于学生教育的重要性。这一学科包含两个方向,一方面是对于思想道德的培养,另一方面则是对于法治的认识。两者有效结合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1、目前使用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
小学生的天性是活泼的,对于新颖的事物会心存好奇,对于一成不变的东西往往缺乏兴趣。在当前的品德与法治课上,往往存在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的情况,教师按照教材内容向学生陈述哪些是同学们应积极响应的事儿,哪些则是不能触碰的。多数教师仅仅采用语言进行描述,让整个课堂缺乏生趣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更好的吸纳、接受知识。
2、知识的接收与实践缺乏应用的场景
在小学阶段,开展品德与法治教学,更多时候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把教学的重点放到应对考试上,只要求学生对于知识点进行记忆,并不要求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这些知识进行实践。让学生的学习变成了死记硬背,使他们觉得这是一门只需要记忆的学科,不用投入太多精力。如此一来不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造成学生对于法治教育态度消极的现状。
三、如何把法制教育融入思想与法治课堂
学生要成长为懂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需要对于法治有清楚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高学生对于法律条文的认识:
1、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法治教育
要想法治教育取得好成绩,学校需要通过各种形式营造浓郁的宣传氛围,让学生时刻受法治教育的熏陶,从一点一滴中明白法律的重要性。具体实施则是学校需要从实际出发做好法治宣传,比如在校园的公共区域开办宣传法治内容的黑板报、定时更新宣传栏内的法律事件、创建法治宣传画让学生对于法律知识有了更多了解。
在学习《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联系学校政教部门,一起组织学生开展“法律知识比赛”,针对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设置各种问题,让他们积极参与到了解法律常识、探索法律知识完成自我素养提升的目标。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参与,促进家长与孩子间的关系更亲密,也有利于双方之间的监督与促进。
学校还可以搜索一些关于儿童无意识中触犯法律,而不得不面对难以承受的惩罚的视频,让他们对于自身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有直观的了解,明白不可为而为之的事儿,会带来无法承受、悔恨终身的结果。
学校开展这些活动不能针对一事、也不能仅仅在某一阶段,需要固定化、常态化进行,时时刻刻注意法治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2、从小学生角度出发开展充满趣味性的法治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让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思想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创新教学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来。
在备课阶段,需要教师深入课本内容进行充分发掘,把法律知识与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在有趣的教学氛围中完成法治教育。比如,学习到《面对生长中的新问题》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小学生逃课到网吧玩游戏、拿着零用钱去买烟酒、伙同同学欺负低年级学生、看到路上丢失的手机拿起来就跑等等行为的视频片段,让学生评论这些行为是否可取,为什么?
挑选学生回答问题并阐释理由,这一过程是学生思考、分析的过程,让他们对于具体行为是否可取有了明了的判断。这对于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法律意识的增强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小学生更偏向于形象思维,教师应该把具体的知识通过形象的影像直接展现,促进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接纳与吸收。这种利用短视频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法治意识的增强、综合素养的提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开展品德与法治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品德与法治的有效结合,在充满知识性、趣味性的课堂中,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接纳与吸收。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形式的有趣性,还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把课堂打造成学生喜欢的形式,在引发他们兴趣的前提下开展教学。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值得鼓励的、哪些行为是坚决不允许的,在他们心中树立一条泾渭分明的底线,做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张文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提高小学生参与意识[J].新课程,2021(01):196.
[2]白莉莉,尚静.法治视阈下农村小学法制教育的困境及路径——以两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为例[J].法制博览,2020(34):145-146.
[3]王建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助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J].求学,2020(44):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