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琪
长丰县庞古堆小学 安徽合肥 231111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和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培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不仅仅是应试能力和试卷的分数,还重视数学思维能力特别是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微课是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产物,具有生动性、灵活性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应用微课,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基于此,文章对利用微课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阶思维;培养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却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开展小学数学思维水平训练是迫在眉睫的,重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升是现阶段义务教育发展的最终要求和必然趋势。
一、探究环节应用微课,培养思维深刻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探究环节适时引入微课,推动学生主动探究,促使他们展开自主反思和总结。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设计探究性微课、交流性微课、反思性微课等,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以自身现有思维水平及认知经验为基础,对问题或现象展开积极的探索,以获得新的认识。探究是一个逐层推进的思维过程,利用探究性微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有利于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保持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圆的周长”一课的教学中,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究同一个圆中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明确圆周率的意义,教师可据此设计微课,帮助学生从直观发现走向操作发现。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先利用微课视频出示圆,呈现其外接正方形和内接正六边形,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像,了解圆的周长应当是直径的三倍多,但又比直径的四倍少。在学生初步感知后,再引导其通过多次动手实践获得数据,然后汇总数据进行计算,进而得出圆周率。之后,利用微课讲解圆周率相关概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圆周率的意义。在此过程中,有学生提出疑问:多次测量的数据都非常精细,为什么得出的结果却有差异?也有部分学生因为提前了解了圆周率,因而提出了“为什么我们通过多次实验都未能得出精准的圆周率值,而古人却能呢?古人又选择了哪些不同的计算方法呢?”对于这些疑问,若仅依靠教师的直接讲解,就难以全面解疑,此时可引入微课向学生展示圆周率发展史,通过微课视频,学生不仅折服于古人智慧,还了解了现代科学家探索圆周率的方法。同时,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圆周率的性质,体会其无限不循环的典型特征,并对无理数形成了初步概念,为后续的无理数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建模环节应用微课,培养思维灵活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建模过程中引入微课,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建模过程即学生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调动自身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以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微课时可结合学生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建模的兴趣,促使其实现知识迁移。
这一环节的微课设计应把握三个关键要点:第一,对较为复杂的问题,教师要将大问题化解成若干小问题或不同的知识点,一段微课视频解决一个小问题,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突破学习难点。第二,微课内容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合,由于多数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所以教师可以在微课视频中引入动画人物,增强微课的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散,使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提升知识运用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解决“植树问题”时,教师可将两端都种、两端不种、只种一端这三种情况制成三段微课视频,教学前一天上传视频,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每段视频都应包含导入、内容讲解和练习巩固等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情境导入:想要在湖边种树,究竟应该种多少棵树苗?并借助图示展示种植要求。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圆进行分段,探索解题规律,圆是一个封闭图形,棵数应当与段数相同。学生通过建模顺利解决问题之后,教师还可以提出拓展问题:如果在围棋棋盘上围一圈,需要多少棋子?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总之,在建模环节应用微课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更全面的认知,而拓展题也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练习环节应用微课,培养思维变通性
数学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不能套用一个模板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变通性,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习题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加强习题训练,并在一些难题练习中适时应用微课,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分析,进而解决问题。例如,在“百分数的应用”一课的教学中,很多学生感到知识抽象晦涩,对于一些规律性不明显的习题,常常感到不知所措。对此,教师可利用微课的直观性引导学生把握其中的规律,并总结此类习题的解题技巧。如“现有两杯不同浓度的糖水,其中一杯糖水的浓度为40%,另一杯的浓度为10%。如果把这两杯糖水倒在一起,混合后的糖水浓度为30%。假如在混合后的糖水中再加入浓度为20%的糖水300克,则糖水浓度变为25%。请问原来两杯糖水各有多少克?”该题涉及多次混合问题,学生不易找到相应的数量关系,解题难度较大。对此,教师可适时应用动画型微课,帮助学生找到对应的数量关系,从而顺利解题。在解答完成后,教师还可以对该题进行变式,引导学生实现一题多解。此外,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创编类似题目,促使其从出题者角度掌握该类题目出题的目的、出题规律、解题技巧,落实思维变通性培养目标。
四、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义务教学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焦点话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与自主复习意识,通过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习惯,从而帮助其形成一定的高阶思维能力。学生经过这样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其思维方式得到锻炼,有利于其今后对数学科目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管红娟.合理设计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高阶思维[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4):82.
[2]周莉.浅谈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8(05):84.
[3]李培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探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02):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