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史料教学法的合理运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第5期   作者:方根和
[导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备受关注,中学历史教学也同样如此
        方根和
        福建省福州延安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备受关注,中学历史教学也同样如此。教育部门在制定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将史料实证作为重要的学科核心素养。在此情况下,初中历史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史料的教育价值,提升史料与教材内容结合教学的可行性。本文结合史料的应用价值,笔者对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得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历史;史料;应用价值;合理运用
        史料是人们研究历史事件的重要参考依据,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历史背景。通过长期的探究与发掘,人们已经发现了众多的史料,这些史料包括典籍、笔记、碑文、文物上的文字等等,这为初中历史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加强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选择高效的史料教学方法,借助史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一、落实教育理念,加深实证意识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必须先要将史料实证的意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对此,教师首先要改变固有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注重各种史料的运用,在课堂中利用丰富的史料让历史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其次,教师要在课堂中多引导学生思考,减少不必要的抄写与背诵,让学生通过多种史料的运用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最后,教师还要将历史课堂打造成实证型课堂,不断增加学生实证的频率,提高学生的实证意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远古的传说》一课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教材中主要陈述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以及炎帝、黄帝的各项创造发明。在学生进行记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 “炎帝和黄帝这些人物存在于很遥远的时期,我们现在为什么能够依然记得他们呢?”在学生思考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史记》中的《五帝本纪》以及《尚书》等史书中的相关的篇章。学生能够通过史料中的“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等记载知道黄帝的更多具体的信息,从而体会到历史记载的真实性。通过“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等资料,学生能够具体地了解到黄帝和炎帝打败蚩尤、开创华夏部落的过程。之后,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探究黄帝陵的相关知识。学生能够知道黄帝陵位于陕西省,每年清明节都举办祭祖活动。从而体会到黄帝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借助史料来解读所学知识,能够改变学生重背诵轻理解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意识到史料实证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习趣味的重要性,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奠定基础。
        二、科学运用史料,拓宽教材的知识面
        初中历史教材所能容纳的知识量是有限的,而人类社会的历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单单通过历史教材难以将历史知识全面地传授给学生。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充分满足当代初中生的学习需求,历史教师应当运用史料进行拓展教学,弥补教材的局限性。在正式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利用网络搜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将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展示给学生,带领学生详细地探究史料中的知识点,以此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局限于教材的不足。通过运用史料拓宽教材的知识面,教师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推动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比如教师讲解某一重大的事件时,可以先对课本上已有的内容如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原因、主要人物、历史影响进行教学,使学生参透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史料向学生拓展讲解各个人物的背景、这一事件直接导致的历史事件等内容,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三、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实证动力
        史料实证素养要求学生养成搜集、整合和辨析史料的习惯,在史料实证中掌握历史知识和客观规律。这些学习过程的开展首先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一定的疑惑,进而自发地解决疑惑。对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进行恰当的提问,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思考与探究,有效参与到实证的过程中。例如,在学习《秦统一中国》时,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证的过程中。比如,教师首先可以提问简单的问题,秦灭亡六国的先后顺序是什么?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能够知道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

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高问题的难度,比如,提问学生“为什么韩国最先灭亡,齐国最后灭亡?”学生观察战国形势图能够知道韩国最靠近秦国,并且国土狭小,国力弱小。因而先被灭亡。而齐国国力雄厚,并且远离秦国,所以最后灭亡。在这样的有层次的提问下,学生也能够对秦灭六国的过程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对战国历史进行深刻的认识。
        四、借助不同资料,进行深入辨析
        学生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的内容,初中历史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当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应用史料进行教学时应当组织学生对史料中的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推动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优点与缺点,教导学生秉持着客观公正的原则评价史料,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基于此目标,教师需要让学生结合历史发展的结果评价某些历史事件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帮助学生树立联系与发展的观念,推动学生联系当今社会的现实情况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本课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探究,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历史上的曹操和小说中以及民间传说中的曹操为什么差异会如此大呢?”学生首先可以阅读不同资料,了解不同的曹操形象。比如,学生可以发现在小说《三国演义》和有关三国的戏曲中曹操都是奸诈的权臣形象。而在正史《三国志》中曹操则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 “哪些事件让曹操的形象发生了变化呢?”学生借助网络查阅相关论述能够知道在宋元时期随着理学的兴起,在忠君爱国理念的影响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让他成为儒家所批评的对象。同时戏曲小说为了制造矛盾,采取“尊刘抑曹”的创作模式,让曹操在民间的形象更为奸臣化。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一方面阅读《三国志》,一方面观赏与曹操有关的戏曲,感受这种差异。在多种资料的运用中,学生能够从发展的角度深刻认识历史现象,看待历史人物,不断提升自己的史料实证素养。
        五、自主搜集史料,进行相互探讨
        史料实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多问题要借助丰富的史料才能够进行深入的探究。并且在实证的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将各种史料进行内化,丰富自己的史料积累,才能够不断提升个人的史料实证素养。因此,提升学生的史料积累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形成持续性收集史料的意识,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造史料贮存的平台,让学生将搜集到的史料进行系统化的整理,为今后的史料实证活动奠定丰富的学术基础。例如,在学习《抗美援朝》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建与本课有关的史料资料库,为史料实证活动奠定基础。比如,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从史料的类别上进行积累。学生可以搜集到《黑雪》《汉江雪》《大较量》《远东朝鲜战争》等文字史料。同时可以搜集到《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报告文学。之后,学生还可以搜集《上甘岭》等影视资料,以及一些战地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同时,学生还可以采访一些退伍的抗美援朝战斗英雄,进行口述史的整理。之后,学生还可以走访邱少云、黄继光等革命烈士的家乡,了解一些抗美援朝的历史。学生可以将这些资料整理成资料库,并不断进行填充。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定期展开抗美援朝历史回顾活动,让学生相互之间运用搜集到的资料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悟,论证一些历史的细节。在这样的资料整理中,学生能够通过扩充资料来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视野,对历史进行全面的考证与认识,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史料实证能力。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史料在历史教学中具有较强的运用价值,有利于教师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要落实好新课改的综合教学要求,贯彻新的教学理念,秉持着真实性、契合性的原则发掘对学生具有学习价值的史料,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史料的教学优势,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以此来全面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推动学生成为优秀的历史研究人才。
        参考文献:
        [1]当增扎西.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2020( 7) : 291.
        [2]刘航.“史料实证”素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7( 8) : 126-127.
        [3]王梅.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实践: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衰》教学反思[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2017( 12) : 101.
        [4]熊冰玉,杨海燕.让史料说话 — —史料教学与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理论,201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