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立煌 陈 淋
重庆市北碚区晏阳初中学 400700
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 400700
摘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实现体育强国的必要途径之一。怎么才能选拔更出色的苗子、培养出更优秀的尖子,是学校乃至区域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核心内容。本文尝试通过对重庆市北碚区现阶段中小学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以进一步推进整个区域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良性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校 体育后备人才 培养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学校体育的重视,各区学校体育得到了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也得以展现。为了解重庆市北碚区现阶段中小学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状况,笔者对本区全部中小学校进行针对性调研,分析结果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主要来自重庆市北碚区的54所中小学、教管中心的体育教师、学校体育工作情况及后备人才等。
1.2研究方法
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访谈法等,调查北碚区学校体育后备人才状况。运用 SPSS软件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和讨论。
2、结果与分析
2.1 北碚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情况调查结果
表1显示,全区中小学体育中小学高级、一级教师208人,占51.86%;专职教师358人,占89.27%。体育教师人员配备合理,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及发展状况良好。同时,中小学二级教师仍然占有很大比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依然是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项目。
2.2 北碚区中小学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结果
从表2可得,全区共有12个体育联盟,分别由12个盟主和150个盟员学校组成。在整个区约75个校点(包括村小)的基础上可以说是覆盖面广、学校参与度高。全区体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场景,普及率很高,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参加了不同的体育联盟,进行教学和训练。
从表3可得,北碚区校园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力度较大,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共有21所,占总学校数38%;全国篮球特色、体育传统项目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在区中小学体育建设中都有一定涉及。但也存在相当数量的没有系统化体育专项发展的中小学校。
上表数据显示,各类体育竞赛中获得个人奖项、团体奖项的数次都较好。体育特长生达国家一级、二级运动员共计265人次,升入大学的体考生共158名,占59.6%。升学率与专业水准间的差距大,约41%的国家一、二级运动员未能升入到高校,也显示出学训之间的矛盾。
3、原因分析
3.1 教师专业化有待提高
一方面,表1“高级教师占比低、二级青年教师的占比高”的结论可看出,在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技能需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有的学校参加的项目太多,专业化教师数量不够,造成一个老师带多个训练队的现象,最终结果就是杂而不精,影响训练成效。
3.2 培养模式不尽合理
首先,顶层设计目标管理存在差异。我区中小学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是体育联盟、特色学校、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俱乐部,前两者属于教育部门,后两者属于体育部门。尽管四者的目的都是为我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但由于分属于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两大系统,具体培养目标、特色发展和定位上难免出现重复和分歧,造成在学校项目发展上出现不科学、不合理的布置,衍生出运动员资源的恶性竞争等不良现象。
其次,训练方式不够合理。以学校为单位的训练方式,各自为阵,没有形成一个从小学到高中完整的训练系统,容易造成体育后备人才在各个阶段训练时的科学性、合理性偏差。各个阶段的输送也易出现流失,比如足球和田径项目两个规模最大的项目,一旦中学组和小学组出现衔接问题,极易造成生源流失现象。
3.3 评价机制不尽合理
笔者发现中小学阶段培养出了很多达到国家一级和二级运动员等级的体育后备人才,但是最后升入高校的却少了很多。究其原因,一方面很多的体育后备人才在中小学阶段取得优秀成绩之后,一部分由于种种原因流失到了其他地区,一部分因伤和文化成绩等因素无法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另一方面是学校对体育比赛成绩的重视大于升学的重视,打击了很多体育教师的训练积极性。
4、建议
4.1 强化教师专业化水平
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后备人才的直接组织者和管理者,承担着培养运动员、选材、确立目标和实施训练的主要任务,其业务能力直接影响到培养的效果。逐步配备好中小学体育教师人才引进,支持特色学校与高校和专业队联系,物色优秀的专业人才是培养学校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一环。同时,建立健全体育教师培养体系,做到专兼职教师专业提升分级培训,不断提升已有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准。
4.2 优化主管部门间的培养模式
一方面,加强主管部门间的交流协调,达成一致性目标。在政府对我区体育发展的重视和支持下,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加强沟通,达成中小学校体育培养的一致性目标,形成学校体育建设的合力,共同推动学校体育发展。另一方面,主管部门各司其职,促进成效最大化。教育部门加强学校体育管理,以特色学校创建为引领,认定和优化体育项目布点,加强对学校体育宏观指导和综合管理,开展学校体育品牌项目建设。体育部门提供师、生专业训练指导和培训。加强行业指导,开展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专项技能培训,为学校体育事业提供技术支撑。开展职业教练员进校园活动,与师生互动交流,指导或开展学生课余训练。公共体育场馆为学生免费开放,为学校开展课外活动、课余体育训练提供便利。
4.3 建构学段间一体化培养体系
在构建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学校三方合作机制的同时,建构“小学—初中—高中”的体育后备人才一体化训练。建立小学、初中、高中相互衔接的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升学体系,鼓励学校每年有计划地招收高水平的体育后备人才,统筹解决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学籍管理和就学、升学问题,经认定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原则上不办理对外转学手续,逐步形成小学、初中、高中体育后备人才的一体化训练体系。此外,建设常态化的体育竞赛机制,广泛开展班级、年级、校级体育比赛、特色项目比赛和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为体育建设储备人才。
4.4 形成多元评价机制
一方面,将学校体育后备人才管理纳入评价体系。以项目为单位设置项目基地学校,分别对各校体育后备人才台账进行统计管理,构建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体育后备人才库,规范运动员有序流动,严禁私自对外输出运动员。另一方面,将学生运动员学业水平和比赛成绩相结合,妥善处理学训矛盾。各运动队根据学生参训和比赛的特点,制定专门的训练和文化课学习培养方案,合理协调教学时间和训练工作,提高学生双项水平。制定相应的学生升学率和比赛成绩相结合的多元考核制度,提升教师学训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赞赵;慧敏.新常态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策略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9(9)
[2]赵晨露.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