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平
四川省剑阁县实验学校 628300
摘 要:在实施新义务教育过程中,《道德与法治》课是我国近几年来新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自2016年起,我国已开设此门课程。在此之前,我国小学所开设的关于学生思想教育的课程为《品德与生活》。自改编之后,将“品德”改为道德,将“生活”改为法治,不仅仅是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也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的地了解到小学教育的内容。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思想教育;
通过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生能够明确认识到道德与法律的界限。对于老师,应将此作为改变教学模式的关键节点,从学生幼年时抓起,用更加活泼生动的教育方式,传授道德与法律知识,将其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为推动学生健康成长作出重要一步。习近平主席曾说: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小学生是我国尚未成熟的幼苗,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们的思想教育对国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的研究便极其重要。
1 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状
1.1 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水平的必要性
在对我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调查中发现,随着我国1998年新课改的进行,全国各地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越来越重视,学校对师资、教育设施等投入力度明显加大,教育改革不断发展变化,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及教师认为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不够重视,他们认为目前该课程教学效果并不是很有效,教育作用亦甚微。反倒学校对基本课程语文、数学等成绩过于重视,资源分布不均匀,亦或是在此门课程上仅仅做做样子,即“豆腐渣工程”,禁不住大的考验。
1.2 《道德与法治》教育现存主要问题
(1)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
一周仅仅只有两节《道德与法治》课,80分钟的时间,数学、语文等课程一周甚至要安排八节的时间,这门课程的时间显然是不够用的。在新教材知识增多,更加丰富多样化的情况下,老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不得不应用老旧的教育方式,用灌输式、喂养式的方法勉强将课本内容讲完,由此老师并不能再另外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这致使课堂教育模板化,无聊化。小学生天性活泼,在这样的无趣课堂中,他们也难免昏昏欲睡,自然学习不到鲜活的知识。
(2)教师资源的匮乏及专业性不强。
经调查,在学校教育中,经常出现一个教师对许多班级进行教学,或是一个体育教师兼教授《道德与法治》。在二胎政策实行下,加之教师资格考试严格,各类教师资源自然不足,而对新改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资源则更加缺少,同时也导致了教师专业性低的情况。这就十分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率,潜层面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并不能够深入学习那些专业知识。
(3)学生家长对该课程的理解偏差
虽然《道德与法治》课程已开设有几年的时间,但仍有大多数家长停留在《品德与生活》的认知阶段,对该课程的了解不够,甚至于偏差。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家长们没有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仍然用老旧观念来教育学生的思想,大多数时候并不能够对学生道德和法律知识进行提点教育,在这样道德与法律教育缺少的氛围下,学生的自主兴趣就会变得更低,对道德与法律知识便更感觉乏味。
2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策略的提升
2.1 充分发挥教材及其他资源力量。
老师通过将课本、课外知识综合起来并将其实践化,在课堂上讲授知识时,通过举例子或者其他幽默方式使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课堂教育多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比如对学生进行分组或者以情景形式将课本案例表演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传授课本知识外,并将一些近期新闻热点等讲与学生,从其中具体的事件中提炼出来专业的知识,让知识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教师也应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即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进行实践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道德和法律知识,从而提高其兴趣并规范自身的行为,如此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2.2教育方式应新颖化、多样化。
拒绝将教育僵硬化、模板化,在教育改革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得教育方式应当跟上其发展的脚步,而非是教育改革已前进很多了,教育理念和方式仍在原地踏步。教育工作者应明白的是,如今的课堂上,已然不是老师自己讲自己的,学生自己听自己的,而是学生由被动消积的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老师应学会抛砖引玉,可以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以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跃能力,在学生踊跃交流回答之后,老师再将知识进行巩固汇合,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知识的偏差,或者增加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既扩展了思维的广度,也加深了思维的深度。
2.3 让学生去做课堂的主角。
小学生尚在积极活泼的阶段,对什么都很好奇,但探究的能力有待提高。在许多教育方法中,教学留白是其中比较有效的一种。教师在教授《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中,应当把部分课堂交给学生,自己仅作为引导人对课堂方向进行指导引领。比如在讲《我爱爸爸妈妈》这节课时,老师应将更多的主动权交于学生,让学生自主交流探讨,让学生们来讲述自己爸爸妈妈的故事,或欢乐或心酸,都是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整个课堂会更加丰富多彩。
3 结束语
在教育改革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策略,改变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对推动《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孙晓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 2017(6):49.
[2]张雷鸣.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7(11):71-72.
[3]胡丽君.浅析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J].读写算:教师版,2016(4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