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第5期   作者:李乾 刘梦 张伟(通信作者)
[导读]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徐州市某小学学生进行现场测试
        李乾 刘梦  张伟(通信作者)
        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徐州市某小学学生进行现场测试,对中高学段小学生疫情前后体质健康成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学生在疫情期间BMI指数增加,其中身体高度指数不变,体重变化明显;(2)小学学生灵敏、协调素质、有氧能力及力量素质下降严重。

        关键词:疫情;小学;体质健康

引言
        2019年12月底,一场突如其来的冠状病毒疫情来势汹汹、不仅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节奏,也给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工作带来了干扰和冲击。随着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控制,各地中小学也相继复学复课。在这特殊的时刻,教育部也印发了《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师工作若干事项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校有针对性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教师工作,对指导教师积极有效开展应对工作进行部署。有人说疫情结束后学生体能普遍有所下降、有的学生甚至胖了十多斤?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疫情前后小学生各项指标测试成绩对比,分析疫情期间学生体质在超长假期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为国家了解疫情期间学生体质变化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疫情前后小学生身体素质为研究对象,以徐州某小校为调查对象,采用现场测试的方法对四、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试,总计60名学生(男、女各30名)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椎》的测试,并采集疫情前最近一次的学生测试成绩进行对比。采用spss24.0对学生身体形态、肺活量等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 年修订)》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国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重要途径。围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椎》测试指标,对疫情前、后学生身体形态、肺活量等身体素质指标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2.1 疫情前后学生身体形态的变化
        BMI是一个参照个体的身高来评价体重是否合理的简便易行的指标[3]。小学生身体形态处于生长发育期,采用BMI指数可以更好地反应疫情前后学生身体形态变化情况。
       
        从表1得知;小学生BMI指数平均值疫情前为18.85、疫情后为19.63。分析发现,疫情前后小学生体重指数具有显著性差异(t=-2.60,P=0.012<0.05)。BMI指数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其中男生疫情前比疫情后略有上升分别为20.19、21.04,但没有统计学意义(t=2.93,P=0.14>0.05);女生疫情前后BMI指数分别为17.50、18.2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1.53,P=0.007<0.01)。根据对身高体重的对比分析,发现身高在疫情前后没有统计学意义,而体重具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知BMI指数的增加主要是受体重影响。
        学生体重指数增幅明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疫情期间正值我国新春佳节,由于传统习俗的影响,几乎每个家庭都会囤积各种美食以供新年期间享用。其次,徐州处于江苏北部,冬季寒冷,人们习惯于在这个季节摄入大量高糖、高脂质食物。再次,活动少能量消耗低;疫情影响下传统拜访活动受阻,人们居家隔离可供娱乐的方式单一,诸如:看电视、玩手机、玩电脑等。由于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有限,造成饮食不规律,各种零食摄入过多,导致学生体内脂肪堆积,体重指数增高。

2.2 疫情前后学生肺活量的对比分析
        从表2可知,男生疫情前后肺活量分别为2702.37、2360.80ml(t=3.62,P=0.01<0.05);女生疫情前后肺活量分别为2543.63、2096.67ml (t=3.86,P=0.001<0.01),经过统计发现疫情前后男生、女生肺活量都具有显著性差异。
        疫情期间,学生缺乏体育锻炼,肺部没有产生应激反应,吸氧量较长时间达不到峰值,导致心肺功能下降,从而引起肺活量的下降。
      
2.3 疫情前后学生身体素质的对比分析
2.3.1疫情前后仰卧起坐成绩的对比分析
        力量素质是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每个人跑、跳、推、拉等动作的执行均离不开力量素质。仰卧起坐是反映学生腰腹力量的主要项目,腰腹力量是人体支柱与核心,其力量不仅对学生基本动作的完成造成影响,也对学生体态特征造成影响。
        由表3可知,男生疫情前后仰卧起坐成绩分别为35.18、27.61个(t=2.58,P=0.002<0.01);女生疫情前后仰卧起坐成绩分别为34.57、28.63个(t=3.49,P=0.015<0.05),根据统计可知疫情前后男生、女生力量素质都具有显著性差异。
        [描述可以放在前面]疫情期间学生多采用网课的形式进行学习,体育课程教学方式的改变,限制了学生身体活动和体育锻炼的参与时间,再加上学生没有锻炼意识和家长缺乏监督,以至于力量呈现下降。

2.3.2疫情前后跳绳成绩的对比分析
        跳绳运动是全身有氧运动,跳绳可以同时发展学生协调、灵敏两大素质,并兼顾判断力、弹速和控制力,促进肌肉、骨骼和神经等全面发展[4]。虽然跳绳运动极少受场地限制、便于操作,但是学生跳绳成绩下降依旧严重。
        由表4可知,学生跳绳成绩前后分别为110.21、78.44个,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t=6.94,P=0.00<0.001);男生疫情前后分别为107.11、69.15个(t=5.82,P=0.00<0.001);女生疫情前后分别为113.00、86.80 (t=4.12,P=0.00<0.001),进一步分析得出疫情前后男女生变化均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
        究其原因,居家隔离增加了学生的久坐时间,减少了学生的体力活动时间。即便学校设置了体育网课,但收效甚微。体育网课的时间无法改善因身体活动减少造成的体质下降的状况。同时研究者认为影响学生跳绳成绩下降不只是疫情因素。测试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跳绳姿势不正确、学生有畏难情绪严重,感到累了就立即表示不想跳了,速度就慢了下来。

2.3.3疫情前后50米成绩的对比分析
        50米跑是一项综合反应学生速度素质的测试,有研究显示小学生的速度素质总体上呈下滑趋势。而小学生的这个时期恰是他们速度发展的敏感期,速度素质受锻炼的影响很大。
        由表5可知,学生50米成绩前后分别为9.51、9.44秒(P=0.65<0.05);男生疫情前后分别为9.28、9.07秒(P=0.36<0.05);女生疫情前后分别为9.71、9.78秒(P=0.63<0.05),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发展速度素质往往需要一个宽阔平坦的场地,居家是制约学生速度锻炼的主要因素。疫情前后男、女生速度素质有所提升,有可能与其自生的生长发育有关,学生正在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身高以及肌肉力量有所增加,会导致学生的步长有所改变。中小学生的速度敏感期在7-12岁,在此期间学生的速度素质发展迅速。因此,在中小学期间,要加强对学生的速度素质的进行干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4疫情前后坐位体前屈成绩的对比分析
        坐位体前屈是反应学生柔韧性的重要指标。从图1可以发现,学生坐位体前屈成绩总体上升,上升的人数占比为69.49%,下降学生的占比为23.73%,没有变化的学生占比为6.78%。  男生、女生之间比例差距不大。
        在研究中学生疫情期间柔韧素质的上升可能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1)柔韧素质受到即刻身体激活的影响,测前热身可以有效的降低肌肉的粘滞性,提高测试成绩。(2)由于柔韧素质的训练空间、仪器要求较低,学生在家很容易进行锻炼。(3)柔韧素质受天气影响较大,疫情前测试时间为秋末,而疫情后的测试为夏季,当温度较低时,学生测试成绩较差;反之,温度较高时,学生测试成绩较好。

图1 疫情前后学生坐位体前屈的变化
        综上所述,四、五、六年级各项素质的剧烈浮动,能够说明学生在漫长寒假中,缺乏有效的、有针对的体育锻炼。国内学者研究表明,青少年长期进行中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会提高身体各项基本素质,并使机体产生刺激和适应,达到健康标准的可能性也会提升[5]。
        体育课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形式,通过学生的身心活动,在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反复练习中,锻炼学生的身体,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6]。由于疫情原因学校上课多采用线上授课方式,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也多以理论知识为主,严重影响了学生受教育期间室外锻炼时间和负荷强度。线上体育教学缺乏一个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机制,运动强度是否达到正常的体育课教学要求,学校及体育教师无法进行精准把控,这可能是学生在疫情期间各项素质下降的原因。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结论过于简单]
        疫情后几个月教学环境重大的变化,小学生除坐位体前屈成绩以外,其他多项均出现成绩下滑的现象。调查监测结果显示,BMI指数上升,肺活量、仰卧起坐、跳绳和50米成绩下降。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的发展不仅仅是受遗传的影响,还受到家庭、学校环境的影响,其中学生自身的能动作用,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也发挥这积极的作用。如何调节和安排学生居家学习与运动时间,如何有效的监控学生生活行为,使学生达到健康生活标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家期间维持和提高学生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成为当前背景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3.2建议
3.2.1 加强学校体育管理,提高体育教师责任心
        学校应该把它视作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次重要机遇、在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方面,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任课教师都应该大胆改革创新。学校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机部分,良好的学校体育体制可以形成上行下效的工作方式,提高学校工作效率,疫情期间学校充分做好学生体育教学工作安排,保障学生体育教学正常运行。教师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者,理应了解每一位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动态,严格要求学生遵循课程安排,进行体育锻炼。
3.2.2 建设班级交流平台,践行家校联动
        学生成长发育,不仅要依靠学校和教师教育,还要依靠家校共同督促,建设班级交流平台可以促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健康的体魄,需要进行长期体育锻炼,并要克服生理惰性。小学阶段学生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价值观,缺乏对体育的认知,缺乏自律性,不管是疫情还是正常教学方式家校联动的实施都有助于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
3.2.3适时安排体育课程作业,加强体育课程监督评价
        为了在后疫情期间给学生的身体健康打造一个良好的基层堡垒。学校级体育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居家过程中身体健康水平的保持,普及居家运动方案、调动同学运动积极性,避免长期在家养成拖拉懒散不爱运动的坏习惯。改善了居家的作息和学习效率,能够充实自我。
        后疫情期间,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可以定时定点安排学生在家庭完成一定负荷量、负荷强度的作业,并通过微信、QQ等通讯软件及时反馈回教师。作为学生成长档案储存起来。
3.2.4转变学生家长理念,因材施教
        随着国家的大力支持,体育逐渐被大众所熟知和重视,但还是无法满足现在学生身体健康需求,部分家长让学生参加锻炼的初衷是为体育考试,有较强的应试观念。学校,老师应与学生家长保持沟通,积极普及体育健康知识,让学生与家长重视体育锻炼。教师因发挥专项素养,运用所学知识为不同类型学生制定运动处方,改善学生体质健康和饮食结构,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饮食习惯。   
3.2.5做好学校体育准备工作,应实施策
        疫情虽然减缓但是防控不能松懈。学校应在避免交叉感染的前提下,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确保学校师生体育课、大课间活动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学校的体育课程设计上,要确保学生之间保持安全适宜的间距运动范围,在尽量避免接触式体育活动项目的基础上,可以不佩戴口罩,跑步或具有一定强度的运动中不得佩戴口罩,并指导学生卫生保存口罩。学校的体育课程设计上,要确保学生之间保持安全适宜的间距运动范围,在尽量避免接触式体育活动项目的基础上,可以不佩戴口罩,跑步或具有一定强度的运动中不得佩戴口罩,并指导学生卫生保存口罩。开展体育运动前,要做好学生身体健康的筛查,对体质较弱的学生要制定锻炼计划和进行单独指导,避免出现超负荷运动导致学生伤病等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政治局会议审议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Z].20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N]. 人民日报,2020-03-10(015).
        [3] 陈佩杰等编著.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 郑佳丽. 健美操与跳绳运动对小学生动觉影响的比较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20.
        [5] 李培红,王梅.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06):805-809+813.
        [7]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1:76-77.
        [8] 张丽军,孙有平.大数据时代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现实困境、路径探寻与未来展望[J/OL].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8[2020-07-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