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第5期   作者:谢东明
[导读] 在我国素质教育中,初中数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谢东明
        广西平果第三高级中学   
        摘要:在我国素质教育中,初中数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以及演示,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然而在现代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起着引导性的作用,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处于主体性的地位,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且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主体作用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影响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因素
        1.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着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相关的知识,然而此时的学生只需要记忆。随着素质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
        2.教学方法的不得当影响着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模式比较呆板,师生关系不和谐以及不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比如:当老师要复习《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时候,教师通过编出这样一道题来引导学生地思考问题:如果y=(m-1)x-2m是y关于x的一次函数,那么需要添加什么样的条件来求出它的解析式吗?此时有大部分学生会想到通过图像上的一个点坐标来求出解析式,然后教师还可以继续提问:还有别的同学能够想出不同的方法吗?此时有一个同学说:这个图像与直线y=2x-1平行,该同学的发言引起了其他同学的思考,从而求出相应的解析式。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数学这一门学科不同与其他学科,它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以及高度的抽象性的特点,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至关重要的。
        1、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所谓“离教现象”,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离教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离教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

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
        2、创设教学情境,活跃学生思维
        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因此,创设一个学生学习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好奇的心理,促使学生由“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尽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比如讲初二几何“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时,向同学们亮出1根1米长的竹竿问:“同学们,能在不用刻度的情况下,迅速将这根竹竿五等分吗?”这样一来,创设了探究问题的情境,激起了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之中,对问题进行实践性的探究活动。这节课的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3、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教学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知识。比如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的两侧正好能够重合……”。学生自己得出了“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之后,可以让学生两两提问生活中的(比如数字、字母、汉字、人体、教师中的物体等)“轴对称图形”。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
        4、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变革,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多种教学的自制形式。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同学适当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背景等因素。一般讲,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保证每个小组在相似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其次,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合作学习由教师发起,教师不是合作中的一方。这种“外部发起式”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目标的理解尤其重要。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才能使合作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中,每次合作学习,教师大致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合作的要求。
        总而言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做课堂的权威与管理者,时刻保护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主动地思考,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高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许枝旺.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才智,2011(21).
        [2]邓丽星.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0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