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
石家庄市神兴小学 050031
摘要:伴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各个学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文化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就小学数学中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培养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独立思考;思维习惯
1 利用生活经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图形,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引导学生构建空间结构,使学生逐渐养成空间思维习惯,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空间思维能力,扩展其空间图形学习的范围。
例如,在“圆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动画影像向学生展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如果将车轮做成正方形和长方形会怎么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得出车轮只能是圆的。学生可以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钟表、桌面、硬币等,并对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教师将圆与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对比,认识到圆是由曲线构成的。与此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圆心、半径、直径等圆的相关知识,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利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而言,圆比较抽象,学生在已有的空间观念基础上借助圆来加深空间认知,能够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2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让学生进行思考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问,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尽量多地向学生进行提问,用环环相扣的问题来推动课堂教学的进行。通过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再对问题进行相关引导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兴趣和威力,进一步让课堂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可以多提一些具有多重解法的开放性数学问题,并让学生在进行独立思考后讨论,让学生在不断的语言交流和思想碰撞中摩擦出新的火花。学生可以从多角度独立地思考问题,找到问题的多种解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都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也可以让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培养。比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对于一个具体的混合运算,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数字顺序或是改变计算符号来引导学生思考。比如,“9-8×3÷6= 5”这样一个混合运算式子,可以交换数字顺序,构成一个新的式子,如“8-6×3÷9=6”; 也可以改变计算符号或顺序构成新式子,如“9×8-3×6”= 54。教师进行示范的基础上,就可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调整方法,然后尝试构造出其他的全新计算式。教师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 在解题教学中,通过多种数学表达培养数学思维习惯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大部分错的题目在都会就是自己做题时粗心不认真。对于家长口中的“粗心、不认真”深究下去,就会发现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大多数学生审题不认真,是对题目不重视,略读题目之后只能看到数字信息,凭借自己的感觉进行解题,忽略了题目内在的逻辑关系;也有部分同学不愿意读题,认为读题太麻烦;还有部分同学是由于不自信对信息量大的题目产生畏难心理,在解题过程中一遇到稍微难点的题目就直接放弃,而不能够静下心去认真审题,冷静的分析各种数学信息之间存在的联系.
这时需要老师帮忙指导读题,首先,让学生学会要手指逐字逐句的读,然后,可以交流分析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清楚的表述题目的条件与问题。其次,让学生带着思考再次读题,我要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集体交流自己的方法,并能够说清楚选择这个方法的原因。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解题方法第三遍读题,做到心中有式。当学生解题之后让他和同桌说说算式的意义,有助于养成检查的好习惯。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数学表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 通过动手操作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促进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构建空间表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规范化操作,以具体的形象或图象思维来提升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让学生在充分感知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领悟数学知识的内涵。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组合起来,使学生构建空间立体感,形成立体化思维,同时让学生结合操作经验和感受,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发展过程。反复训练后,学生的空间观念更加牢固,他们对空间的理解更加深入,由此建构了空间立体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由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图形的思考过程中,发展了立体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此外,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究空间图形的特点,在生活中感知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锻炼自主学习能力、主动思考能力,经历空间概念的形成过程,促进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展示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的过程。教师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串联知识点,能够满足学生持续学习和思维连续发展的需要。
又如,在“圆柱的表面积”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了解圆柱是一个怎样的立体图形,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圆柱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能够学习和掌握生活中的圆柱,并观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形成了具有个性的学习思路,逐步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因此,动手操作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共同体验空间立体物体的过程中,在感官上和思维上对空间观念形成认知,将空间立体化的事物转变为形象思维,进而促进学生数形结合思维能力的发展。
5 结束语
综上,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要确定小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在让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渗透,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火生.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数学学习张力的提升[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0(10):83.
[2]唐苏跃.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J].新智慧,2020(27):124-125.
[3]袁苗.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J].学苑教育,2020(2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