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留守儿童为例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5期   作者:邹涓
[导读] 近些年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流动性不断加强,尤其是乡村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发达城市地区流入,
        邹涓
        重庆市铜梁区旧县小学 重庆 402565
        摘要:近些年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流动性不断加强,尤其是乡村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发达城市地区流入,这一客观现实带来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之余,也带来乡村留守儿童群体的产生。长期的孤独生活影响了留守儿童的人格健全,乡村人口的减少导致乡村生存环境的变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农村小学校园欺凌现象时有发生。分析农村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探讨解决欺凌问题的对策,是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处境的重要基础和步骤。
        关键词:农村小学;校园欺凌;留守儿童
        引言
        校园欺凌问题是牵动全社会神经的敏感问题,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是社会各群体的共同期望。农村小学校园的欺凌现象是受到全社会关注的不良现象,其中,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被欺凌的问题更加突出,更具有代表性。针对留守儿童的校园欺凌理应受到谴责。但是分析欺凌现象的产生原因,提出改善欺凌问题的举措,则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农村小学校园留守儿童被欺凌现象的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被校园欺凌的情况介绍
        根据现有的数据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被校园欺凌的现象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普遍性。关于全国农村小学的调研报告显示,在全国的小学校园中,有超过百分之三十的留守儿童遭受过同学的欺凌,在遭受欺凌的同学中有接近百分之百的比例的同学都处于被长期欺凌的状态,有接近百分之五十的同学曾经目睹过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校园欺凌现象不只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阶段,还会影响其未来的工作、生活,甚至可能会将消极的影响贯穿于留守儿童的一生。农村留守儿童被欺凌问题极大影响未来的社会构成主体的心理健康,继而影响社会的长远发展。
        (二)留守儿童群体相较于全部学生群体被欺凌的情况介绍
        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相较于普通学生群体,留守儿童群体被欺凌的概率更高。小学阶段学生的人格发展尚处于形成阶段,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更趋向于接近其生理本能的认知水平。因此,在接受教育尚不充足的情况下,小学生更倾向于排斥异类,自然地会根据生活条件、性格等形成小团体,排斥不同的团体成员。这种本能的排斥现象在农村小学校园中不难被看到。留守儿童群体因此相较于普通学生群体更容易被校园欺凌,其被欺凌的概率与校园中两个群体的数量比例呈反向关系。即留守儿童比例越高,越不容易受到欺凌。
        
        二、产生农村小学校园留守儿童被欺凌现象的原因
        (一)导致留守儿童被欺凌的家庭因素
        首先,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是被其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顾,少部分的留守儿童是被其其他亲属照顾。监护人的长期缺位导致留守儿童在成长中缺少长辈的正向激励和亲密关系的陪伴,缺少亲密关系和正向激励的留守儿童,很容易在与人的情感交流或社会交际中产生沟通障碍和表达困难。这会给留守儿童群体带来焦虑。小学校园正是一个小学生间的公共社交空间,长期的校园生活焦虑会制约留守儿童的人格健全,使留守儿童形成畏缩、内向的性格特点,成为被校园欺凌的目标。其次,留守儿童普遍缺少家庭幸福感。少年时的幸福感是应对成年辛苦生活的重要支撑。而家庭的共同生活是留守儿童获得幸福感的重要渠道。没有家庭完整的经验过程,留守儿童会丧失积极感悟周遭世界的动力,丧失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会对留守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带来消极影响。家庭共同生活的缺失会影响留守儿童的社会性的提升,导致留守儿童在校园生活中缺少保护自己的能力,使其更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最后,留守儿童家庭普遍生活条件一般。一般的生活条件导致留守儿童在社会视野不开阔的情况下,更容易陷入自卑的情绪中。

在日常校园生活中,这样的留守儿童会主动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减少与其他同学的交往,以期能生活在一个完全独立的环境中。这样的留守儿童更荣誉受到欺凌者的关注,遭受校园欺凌。
        (二)导致留守儿童被欺凌的学校因素
        首先,学校的主要经营目标一般是提升学校的升学率。因此,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一般不会太多。乡村小学的教学条件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又相对简陋,不具有为留守儿童提供专门服务和支持的条件。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也不会对留守儿童另外关注,在留守儿童被欺凌时也很少注意对其的心理疏导和安慰。其次,学校缺少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手段。面对校园欺凌问题,学校没有组织学生开展防欺凌教育,没有在教学工作中注重防欺凌的心理建设。当出现校园欺凌现象时,学校也很少从留守儿童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健全惩罚和疏导机制。校园欺凌的问题在教学者眼中并不具有紧迫性,学生的欺凌行为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最后,教师也缺少关于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专业知识。校园欺凌的解决需要专业技能的使用,需要教师经过学校的专业培训。否则,教师也不清楚如何才能妥善解决校园欺凌问题。
        
        三、改善农村小学校园留守儿童被欺凌问题的对策
        (一)改善家庭环境
        首先,应该加强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交流。满足留守儿童对于家庭情感的需要是解决留守儿童被欺凌问题的第一步。良好的家庭交流能给予留守儿童以内心力量,帮助留守儿童树立积极的人生信念,更好地应对欺凌现象的发生。美好的家庭生活能给予留守儿童以安全感,给予留守儿童积极社交的勇气,减少其被欺凌现象的发生。其次,家庭成员应该注意对留守儿童的独立性的培养。父母在与留守儿童交流时应该充分尊重留守儿童的想法,尽量平等地与留守儿童交流。在弥补对留守儿童的歉疚感的同时,父母应该尽量培养留守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使留守儿童习惯于孤独的生活环境。最后,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提升自己在教育方面的知识储备,提高对于留守儿童群体的科学认知。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关注留守儿童在思想上出现的困惑,及时的从科学角度和情感角度为留守儿童解答生活的疑惑。
        (二)加强学校干涉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度。定期组织相关教师上门帮助留守儿童群体,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困难。学校应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其父母进行心理上的关爱,给予留守儿童以亲密关系的体验,使留守儿童群体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其次,学校应该加大课程投入,在教学计划中加入反对校园欺凌的内容。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宣传校园欺凌的危害,在校园中形成反对欺凌的氛围。提高学生群体对于校园欺凌现象的认知,给校园欺凌现象的举报提供便利通道。最后,学校应该加大对于校园欺凌者的惩罚力度,保护被欺凌者不再受到校园欺凌。

        结语
        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而言,乡村留守儿童现象的存在将是长期的。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生长环境,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是健全留守儿童群体的人格,为未来储备合格劳动者的应有举措。留守儿童的家庭成员,学校和教师群体等各方力量应该结合起来,综合利用各种手段减少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融入校园生活。

        参考文献:
        [1]王梦亭.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家庭因素分析及治理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9,20:232-233.
        [2]杨华.教育主体缺失视角下农村校园欺凌成因及治理[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06:86-98.
        [3]冯达飞,张香兰,曹文,王梦亭.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发生的影响因素探究——基于对欺凌卷入者及中小学教师的访谈[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20,3501:29-34.
作者简介:邹涓 ,研究方向:小学德育,单位:重庆市铜梁区旧县小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