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园室外空间设计中校园文化元素的融合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5期   作者:殷宏
[导读] 学校空间建筑作为学校综合性文化主要承载介质,其秉承的教育理念为学校建筑赋予新的生命及精神。

        殷宏
        淄博职业学院  山东淄博  255314
        摘要:学校空间建筑作为学校综合性文化主要承载介质,其秉承的教育理念为学校建筑赋予新的生命及精神。校园不仅作为传授知识重要教育场所,更是陶冶师生性情,促进其良好发展成长环境。现阶段,学校更强调校园环境打造,构建校园景观为师生提供良好交流娱乐、交流、休闲场所,进而实现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教育成效。校园文化元素融入室外空间设计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强化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间接提升学生综合成绩,利于成长。
        关键词:校园室外空间;文化元素;融合策略
        高校多数室外空间设计为零散,更倾向于美观设计,缺少一定的文化脉络,文化作为重要内涵,其为设计灵魂,校园环境去除艺术层面之外,还应传承院校文化宣传理念,为广大是师生创设良好的校园景观,满足学生及教师心理实际需求和精神审美。因此,校园室外空间设计过程中,需从文化元素层面着手,强调师生间文化协同理念,促使校园户外空间设计与校园文化内涵不谋而合,满足师生间文化支持,获得其心理认同。
一、校园室外空间设计中校园文化元素的融合价值
        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校园文化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基础上形成文化现象,其主要是基于高校特定环境氛围中,全体师生共同创造及拥有的价值观念及文化体系。由于表明,学校教育相较于校园文化先产生,在校园教育共同孕育下,由个体进而从创设形成。校园文化拥有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中其是常新的,但同时可保证永恒魅力,不仅作为一种氛围、精神,展示学校整体形象,是学校良好发展重要体现,而且是学校综合实力反应。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等,为学校树立完整的文化形象,可客观、真实反映学校整体综合实力,主要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文化凝聚力上和创造力上。校园环境核心特征为群体性,适当将校园文化元素融入,可凸显校园二色,丰富和延续校园历史文脉;校园独特性作为师生凸显归属感重要基础保证,提取有效的校园文化元素,可展示学校自身风格,有利于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将文化元素符号应用于校园室外空间设计中,为学生做以引导,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化意识,提高文化自信,间接提高学生综合成绩,为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校园室外空间设计中校园文化元素的融合原则
        校园户外空间作为校园环境重要构成,校园文化形成离不开师生行为文化特色,行为文化则校园室外空间环境为载体。按照师生实际需求,自行选取和应用校园户外公共空间,对其空间进行一定变更,两者行车相辅相成的作用,形成具有独特性校园文化、思想观念及行为。随环境心理学影响,可积极调整修正校园户外公共空间环境,进而对学生行为造成一定影响,如变更学生交往方式,更促进其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因此,校园户外空间设计中融入校园文化元素,需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保证两者衔接有效性。融合原则体现下一下几方面:一是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室外空间设计中,不仅是对校园文化元素单一呈现,而且需处于整体性考量,保证一定的协调性。校园室外空间在文化元素基础上进行设计,保证其文化内涵空间形成一个整体,拥有一定的协调性,并非是文化元素堆积。因此,整体性设计原则不仅体现在整个校园室外环境中,而且应与空间中呈现的文化内涵呼应。二是主题性原则。校园是文化根据地,涉及大量文化,呈现的文化元素形式多元化,所以在室外空间设计中,遵循主题性原则十分关键,其拥有一定的主导性,特定空间内均以其作为中心设计。不同校园文化元素在室外空间设计中,自身拥有角色及定位不同,主题明确按照校园特有的历史文脉及精神文化确定。其三,生态型原则。

文化并非时单一存在文化,各类文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校园室外景观设计过程中,应用校园文化元素,需遵循生态性原则,注重生态系统保护,注入新时期生态文化表达。其四,历史性原则。校园文化元素形成与历史文脉密切相关,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校园文化室外空间设计基础保证,院校文化元素设计时,需给予校园历史充分尊重,并通过设计手法有效延续校园历史,促使更多人了解校园历史中的人物及事件[1]。
三、校园文化元素在室外空间设计中表达途径
1、校园广场空间设计
        校园广场实际位置表明其在校园户外空间设计中地位,以及与其他元素间关系,即广场可达性,同时位置也侧面反映广场应拥有的功能倾向及特质。主入口广场作为室外空间设计主要构成之一,由于其空间拥有一定的主导作用,被认定是校园文化元素首选位置,其主要可划分为两种形式,即围合型、开敞型。若在主入口广场展示校园文化特色,需通过其自身空间整体形态,促使其与文化内涵有效衔接,所以在主入口表达校园文化元素时,应适当增加其他文化符号元素,如拥有教育内涵的景石、植物等。此种文化元素成为人们在该区域视觉焦点,突出文化主体,呈现校园文化气息。文化突出广场整体空白规划设计,促使精神与形象实现统一。
2、校园中庭院空间设计研究
        校园中庭院空间虽仅为室外空间中的局部,但通常被学生视为自身基地,在该空间区域内完成各类活动,拥有强烈的归属感,所以学生也希望有一个每天可到达区域,寻找一种家的感觉。庭院空间一般远离大量人流,此种空间设计过程中,不仅作为大量人流穿行空间,而是人们休息区域,实际设计过程中,需对其实际尺度进行合理把控,以免造成一定的压迫感。地面材质选取中上,可建议变更单调感觉,铺设色彩质感应选取得当,以温暖吸引人为主,以免在阳光下耀眼。中庭设计应用校园文化元素,植物铺装、树叶形态的雕塑小品,均为承载校园核心魅力,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掌握此类元素内涵,并与学校共同成长。课间中庭通过参与性装置突出学习趣味性,在场地空间中可适当增设相应的生态养殖池,为学生直接接触小动物提供便捷,与自然为邻,助力其体验自然乐趣,凸显校园文化带来的魅力[2]。
3、校园交通空间设计
        校园交通空间的营造,不仅需满足部分必要性活动实施,而且更深层次的内涵是创造生活时间发生,学生上下课、课后漫步等提供便捷,并在行动中偶然性交往事件提供场所,保证活动体验连续性。首先,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关联性。校园中应尽量减少机动车交通,对步行系统造成的干扰,对其进行分流十分关键。因此,实际空间设计中,需进行绝对人车分流,形成完整的生活网络。其次,步行空间尺度把控。按照校园通行实际状况,校园内步行道空间尺度不等,通常控制在1-10m,此种尺度下对面行人可清洗看到彼此,有助于熟悉朋友顺利停留交谈。最后,步行空间地面铺装设计。步行者对地面材料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人们踏上该路程,总会因材料的不同获取不一样体验感,可在该道路中适当加入校园文化元素,为其增加艺术性处理,通过不同色彩,且富含情绪,加入台阶式彩虹,为场地带来艺术气息同时,不会因道路较长感到疲惫[3]。
结束语
        良好的校园文化空间设计,应充分给予校园室外空间发展可持续性,以及学校呈现的特色。校园室外空间设计中,适当融入校园文化元素,有助于展示校园文化气息,承接学生对理想校园想象,满足校园育人功能基础上,为师生提供更丰富的校园生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获取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谢伟,殷艳,王甜甜,等.民族文化元素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南方农业,2019,13(35):60-61.
【2】刘晓玉.校园建筑空间设计对大学生地方感知的影响——以北京建筑大学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195(6):68-69.
【3】邱德华,鹿雯雯.社会文化变迁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4(3):74-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