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助力思政课堂,培养学生创新素养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5期   作者:杨琴 郝少红
[导读] “互联网+”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影响愈来愈广泛,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诸多便捷。

        杨琴 郝少红
        灵武市第一小学  灵武市台子小学  
        摘要:“互联网+”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影响愈来愈广泛,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诸多便捷。在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巧妙利用互联网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等特点,注重在情境中导入新课,学文明理,辨析导行,归纳延伸,另一方面恰当使用“云校家”“教学助手”等现代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孩子们的学习视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进家校共育,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落地实处。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课堂;创新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影响愈来愈广泛,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诸多便捷。小学生受身心特点的影响,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对互联网这种智能的呈现方式更是情有独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这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本人在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巧妙利用互联网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等特点,注重在情境中导入新课,学文明理,辨析导行,归纳延伸,另一方面恰当使用“云校家”“教学助手”等现代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的创新素养也得以很好的培养。
        一、利用“互联网+”,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获取学习的动力是兴趣和爱好。”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极易转移,课堂上如果不能想方设法的激发他们的 学习兴趣,那么学习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小学思政课不同于其他课,它承载在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这一特殊任务,课堂教学中仅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是不能使学生爱上课堂的,实践证明,最好的办法就是引用实例来激发兴趣,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
        如在教学三年级《说说我们的学校》一课时,我在课前设计《了解我的学校》调查表,利用“云校家”平台的课前导学布置给学生,旨在引导学生去了解校园,为上课做准备。上课伊始,利用“教学助手”中的作业讲评功能,了解学生的调查情况,为我下一步的教学奠定基础。接着,我将自己录制的校园简介播放给学生,学生很真实的感受到校园的美。又如在教学《走在上学路上》这课时,我以一段优美的轻音乐《清晨》为背景,PPT播放生活中忙碌的身影的工作图片:工人、农民、小商贩等,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到起来,在讲述自己的发现时也是声情并茂。这种利用多媒体形式的教学,创设能唤起学生认知、情感、兴趣的情境,能使教学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二、利用“互联网+”,突破教材重点、难点。
        在以往的小学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及实践经验的缺乏,使得教师对于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起来不好入手,学生学起来也很吃力。自从“互联网+”引入课堂以来,图文、动画、视频等资料在课堂上合理展现,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具更形象,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如在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知法守法  用法维权》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知法守法的重要性,我运用希沃微课手段,将教材中原本用文字介绍的人物故事制作成微课小视频,将教材中的法律条文用“法律小博士”的形式播放,课堂上学生听得仔细明白,在遇到辨析导行活动时,安排“小小辩论会”,孩子们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课堂教学的要点也很好的凸显出来;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一课中,我课前搜集展示南京大屠杀惨状的历史图片、课堂上播放圆明园的毁灭视频资料、组织学生观看《虎门销烟》影视片段,这样的补充,使课堂变得充实而有意义,也使得教学的重点突破很自然。


        三、利用“互联网+”,拓宽孩子们的学习视野。
        我们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依据之一是课堂知识容量,传统课堂知识的传播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头传授和板书,这种单调的形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课堂信息含量,使思政课教学出现“慢、少、偏”等不良局面。“互相网+”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对于知识处理的快速便捷则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如在教学《走在上学路上》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不同劳动者的工作情景,我课前拍摄了清洁工、教师、交通警察等劳动者的视频,在课堂上以资源包的形式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分组观看视频,再集中交流感受。学生们边听、边看、边感悟,体会到不同行业劳动者的辛苦,对他们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在教学《文明在我身边》一课时,我没有受教材几幅图片的限制,而是利用网络资源,播放我们家乡灵武争创全国卫生城市的宣传片,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资料,知道了文明行为的重要性。这样多媒体手段运用下的教学活动,丰富了学习内容,拓宽了学习的视野,也促进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四、利用“互联网+”,引导孩子们自主探究。
        美国学者阿尔福·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所谓“会学习”不仅仅指能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的教育环境中,各种感知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活跃,更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自主建构。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营造的品德教育环境,服务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探索与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终生求知,主动学习的热情与能力。
        如在教学《走在上学路上》一课时,教师课前利用“云校家”的课前导学功能,向学生推荐一些劳动者工作的图片和文字资源,要求学生参照资源,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身边劳动者的工作情境,课堂上教师利用“云校家”作业讲评功能,请学生进行展示交流时,学生有的搜集了当医生的父亲为病人做康复治疗的图片、有的画了工作中的清洁工作为身边最美的劳动者、有的拍摄妈妈做饭的小视频并配有文字讲解、还有的拍摄了路边执勤的交警小视频,孩子们在搜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劳动者的尊重,平日里熟悉的人和画面出现在课堂这一特殊的地方,使得更亲近,更自然,这种探究活动让孩子们的道德情感自然得到了升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得到培养。
        五、利用“互联网+”,助推家校合作。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教育如何与家庭教育步调一致,一直是我们教育教学中的难点。我在教学中就巧妙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平台。如我经常利用微信、QQ平台向家长推送一些成功的育儿案例,在线上与家长交流育儿的困惑,利用“钉钉”“腾讯”等交流平台开展道德教育讲堂活动;在课堂上利用云校家的“课堂记录”功能给家长发送信息,及时反馈孩子在课堂中的表现;有时我还邀请家长在线参与教学互动,让家长和孩子共同体验课堂情境……这些在“互联网+”背景下使用的教学形式,不但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也让家长了解了品德课教学的意义,增进了教师与家长的情感,为引导孩子成长提供更好的帮助。
        有人曾说过,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里程中最辉煌的一段,那么,在“互联网+”不断涌现的时代背景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手段,创设思政课教学情境,增强教材的感染力,扩大阅读的信息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将成为课堂教学“辉煌的历程”中更为神奇绚丽的一笔,我们的思政课堂也将呈现更多精彩。
        课题项目:本文系宁夏回族自治区2020年全区大中小学“思政课程”精品项目立项课题“小学六年级学生意识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NXSZ20203005)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