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5期   作者:薛秀冬
[导读] 整本书阅读从教师的教学方法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书,梳理脉络,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意识。
        薛秀冬
        深圳市宝安区海旺学校  宝安新中心区N5区   邮编:518100
        摘要:整本书阅读从教师的教学方法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书,梳理脉络,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意识。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获得阅读方法、建构阅读经验、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通过阅读推荐或阅读导读、阅读推进交流、读后分享这三个环节来进行。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阅读指导策略
        引言:整本书的阅读在于一个整体,不同于教材中的一篇课文的阅读。读完一本书留下了什么印象,有什么收获和感悟,又有什么思维的碰撞,这很重要。但是,如果我们推荐给孩子们一些经典书目,让他们自己去读,那么阅读的效果很难以把握。阅读能力强的同学很快就读完,但却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有可能读不进去,迟迟读不完这本书,这些都是思维参与较少的浅层阅读。那么怎样引导孩子们一步一步由浅层阅读到深层阅读呢。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孩子对这本书产生阅读的期待,在交流探讨中读有所获,在阅读分享中掌握阅读的方法和能力。通过“整本书导读课”“情节推进课”“主题分享课”“对比阅读赏析课”,让整本书阅读逐步走进了课堂。
        一、小学生整本书阅读资源的选择和整合
        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教材单元主题,拓展相应主题的书籍,如五年级下第二单元多彩童年主题的课文学完之后,我推荐学生读了萧红《呼兰河传》、高尔基的《童年》并把两本书对比来读。同时选择经典作品,拓宽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资源。   
        二、导读引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拿到一本书如何让学生产生兴趣,要引导学生对这本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产生阅读期待,因此导读很重要。导读课也可以说是好书推荐课,
         1、捕捉封面封底中的关键词,了解这本书的相关信息,有助于预测这本书的大致内容,从而产生阅读欲望。比如,在读《呼兰河传》一书时,读封面中的一段话“人的一生不管怎样长途跋涉,或许都有个萧红笔下的‘后花园’,那里有故乡、亲人、往事......有让一个人走下去的勇气和力量。”读封面上的这段话,便会猜到这本书内容大概是故乡、亲人有关,同时充满坎坷的故事。封底中文学家矛盾、胡风、夏志清的评价,说明了这本书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重要性。

                                                                                                                                                                                                                                                                                                                                                                                                                                                                        
        2、看作者简介,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生活经历,为读好这本书做好前期铺垫。如《呼兰河传》中萧红简介中写道:“她用特有的细腻敏锐的感悟力,捕捉被人忽略的生的意义,其作品无不灌注灵性智慧。”我们不免想到小学课文《火烧云》当中形象描写火烧云的语言。对这本书的语言特色和写作风便有了初步的认识。
        3、整体把握书的章节,猜测书的大概内容。《呼兰河传》这本书开始的第一章节,主要写的是呼兰县这个小城的环境,以及那里的乡土人情,因为年代久远、地域的不同,学生很难读懂,因此,我用较快的语速为学生读了开头的这一章的第一节。第二至第四章,读了开头的一段话便知这一章的大概内容。为了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先剧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然后带读第二章开头写团圆媳妇刚来时健康快乐的样子,从而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使学生产生了想读这本书的欲望。
        4、还可以通过看相关影片片段、音画作品作为激发整本书阅读的媒介。比如,在读《城南旧事》这本书时,便可以先给学生播放这部电影的精彩片段,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当然,一本书的导读不仅局限于这些,可以根据整本书的内容灵活地采用不同地方式,比如和学生先谈我的阅读感受,聊生活中人物与书中人物的对比等,让学生近距离了解书中人物。无论什么方法,在为孩子们推荐这本书之前,老师一定要先阅读,让书中的人物或故事情节先感动自己,才能带着这份感动去感染学生。    
        三、读中交流,层层推进
        “在读完一个故事后,匀出时间与孩子讨论。一本书可以启发思想,点燃希望,引起恐惧,带来发现。让孩子去探索,帮助他通过口头表达、写作或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感受……”(《朗读手册》[美]吉姆?崔利斯著)读书交流课能拓宽学生阅读的触角;读书交流课能延伸学生阅读的深度。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新知,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交流推进过程要根据不同的书目采取不同的方法。
        1、关注情节发展
        一本书的故事情节始终是学生比较关注的,作者一些独特的表达方法也会蕴含其中。因此,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书的情节,我们往往会通过做情节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完成。比如,在引导学生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的时候,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情节思维导图,分析汤姆索亚几次历险的经历。来引导学生深入地去读,理解这本书的脉络,从而更清晰地感悟人物形象。
        2、关注人物性格特点
        除了科普类书籍,其他文学类、故事类书籍都是围绕人物展开故事情节。在读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人物形象。比如在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的时候,读到汤姆哄骗小伙伴为他刷墙的时候,问:“你认为汤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汤姆这一人物形象变得多元化,读后让学生思考:“你对汤姆的印象有变化吗?在他身上你能找到自己或身边伙伴的影子吗?” 引导学生在通过汤姆这一人物形象,得到思想的碰撞。最后可以通过做人物名片的方式来呈现。
        当然,在阅读推进过程中,辅助阅读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写阅读单、阅读小报等等,但是不能千篇一律所有的方法都用到,要根据所阅读的书目采用适合的方式,以达到阅读的效果。
四、读后分享,提升能力
         阅读分享课,可以通过课本剧表演、片段精读,将整本书中优秀片段、章节进行鉴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演一演,设身处地走进文本
        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雷夫老师的学生,除了进行各项计划和学习,还会制作、演出一出完整的莎剧。从选戏、编剧、安排角色、记台词、使用音乐和舞蹈、准备道具,在活动中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又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
  2、 辩一辩,思想碰撞中深入文本。
“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在思辩中,学生的口头表达可以得到训练,在思辩中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提升,能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阅读一本书,重要的是有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的观点。
3、比一比,对比阅读中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比如:我执教了一节《朱自清散文集》阅读交流课,在读《背影》一文时,和老舍的《我的母亲》进行对比阅读。


“你读的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你读得越多,你知道的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朗读手册》[美]吉姆?崔利斯著)



《朗读手册》[美]吉姆?崔利斯著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7年第10期 《浅谈整本书的阅读策略》作者:李玉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