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和学生更亲近的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期   作者:王黎珏
[导读] 工作在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或多或少都会感受到:语文课堂,在很多时候,都呈现出一种静而无趣的课堂氛围,

        王黎珏
        武汉育才美术高中 湖北 武汉 430000
        工作在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或多或少都会感受到:语文课堂,在很多时候,都呈现出一种静而无趣的课堂氛围,而这种少有火花的的氛围,又正好呼应着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咸不淡的语文分数。古诗、文言文,时代太久远;语言基础知识的运用往往又很枯燥……都是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提不起兴致的原因,不一而足。这些原因背后反映出的事实上是同一个问题:学生觉得在这些教学内容里面找不到共鸣,提不起兴趣。由此出发,研究学生视角,找出更贴近他们生活和情感的切入点,是教师给予语文课堂温度的有效手段。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且日益凸显。“得语文者得天下”——从学科角度来讲,并不是说学好了语文就能解决掉所有的问题,但是如果反过来,没有学好语文,那么必然会有很多问题都解决不好,甚至带来问题。这是语文教师都明白的道理,所以大家在平时的教学中和研究中,不断地探索引起学生重视以及兴趣的教学方法,因为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教学,能帮助引起学生对学科的重视,更能挖掘出他们的学科学习能力。用亲近学生生活,用他们熟悉的、关注的的内容来丰富语文课堂,或许是学习兴趣之窗的正确打开方式之一,而这也正是这篇文章旨在探寻的对象。
        一、关注学生视线范围内的
        中学生是一个处在特定年龄阶段的社会群体,他们有属于自己的兴趣和思想,尤其在如今这个文化多元且现代技术发展飞快的时代里,学生群体的个性化特征更加凸显。务必丰富的社会生活元素无时无刻不在激荡着学生半开放式的内心世界。站在学生的位置上,从他们的视角出发,在这个视野里挑选有意义、有价值的成分,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以及社会洞察能力,甚至是思想的深刻性的培养,也许都不失为好的尝试。这里有一个例证:范冰冰致歉信成修改病句范文。
        事件大致经过是,明星范冰冰就逃税问题在微博上发出致歉信,浙江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在精读之后,在这封致歉信中找出了不少语病,并将这些语病用红字标明后,给学生分析讲解。没想到这位老师很快被推上了热搜榜。在随后的采访中,这位教师说道:“这封信里的语病实在太多了,遭到很多网友吐槽。我正好在给高三学生复习基础知识,对标点、语病等比较敏感,一眼就看出信中10处错误。所以昨晚临时决定,把这封信作为一到改错题带到今天的课堂中,让学生们来挑挑骨头。”
        可以想见,这堂“挑骨头”的语文课定是“热气腾腾的”——病句修改素材是新鲜出炉的新闻热点事件,且是有关娱乐明星的(很多中学生较为关注娱乐);新颖别致的教学形式;情绪被点燃的高三学生;对知识点你追我赶的奋力回顾;思想碰撞迸发出的火花;对老师的无限钦佩。。。。。。毋庸置疑,这样的语文课堂,是精彩的,更是高效的:它能让一部分学生对旧的知识拾遗补缺;让另一部分学生温故而巩固、而知新。更重要的是,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知识的价值;当然,还能够从更理性的角度引导学生对娱乐新闻和娱乐明星的关注视角。这是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好了引导者和促进者角色的典型案例。在这个事件中,除了该教师的本班级学生,全国乃至更大范围的学生们,想必都能从中受益——因为教学中的修改素材来源于微博,教学活动本身又因互联网的推动而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因为这场教学活动来源于最贴近时代的生活,又最终走进了生活。


        
二.用学生的语言说给他们听
   “孟浩然的浪漫是什么呢?是一个人的浪漫。‘春眠不觉晓’——外面太阳爬得老高老高,我们的孟浩然还在梦里逍遥,这叫睡觉睡到自然醒。‘处处闻啼鸟’——他醒了,被鸟叫醒了。‘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个四五十岁的大男人,早上一觉醒来,他什么都不关心,他关心花吹掉了几朵!我每天早上起来,我住的那所学校里,又有花又有鸟,我现在六十多岁了,我从来都没有关心花吹掉了几朵,花吹掉了几朵,关我什么事!——这种情怀在我们今天是没有的,这叫内在的浪漫……”这是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在赏析唐代诗人孟浩然《春晓》这首诗时的一段讲授。试想如果中学语文课堂里的古诗词教学,以这样的方式开展,对于学生来说,会不会增添几分亲切和有趣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来具体分析一下戴建业老师选用的讲授形式以及其所带来的效果:
     首先是选用极富生活化的语言,一上来就把古诗里头因“古”所带来的语言障碍的墙给彻底拆除了,扫除学生心理上对古诗语言理解的畏难情绪和排斥心,引导他们从自己熟悉的语言中进入到诗歌里的故事。其次是展现同样生活化的场景:太阳都晒屁股了,还没有“自然醒”——这场景,学生真是再熟悉不过。原来,孟浩然这样的大诗人,身处距离今天一千多年的唐朝,其当初的生活景象和今天我们所处的似乎也别无二致:一样的春天、一样的花香鸟语、一样的春困……——当这一张生活画卷在老师口中铺展开来的时候,之于学生,那春天的颜色、温度、味道、甚至有关的记忆,是不是也跟着扑面而来?就像穿越了时空,竟和诗人孟浩然站在同一个春天里?此时的孟浩然再也不是那个遥远的,和我们言语不通的大诗人,他摇身变成就住在隔壁的长者,和我们听了同一场夜来的风雨,体会着一样的春困秋乏。太真切,也太亲近了。然后,这种代入感会产生一种效果,那就是学生因为置身诗歌场景之中,而自然产生的对自身感受的联想,联想即是思考,思考又会带来追问。就像这里,孟浩然的 “自然醒”——唯有花的清香、鸟的歌唱才轻轻摇曳了梦里的逍遥。相比之下,只能披星戴月到校上早自习的学生,该有多羡慕隔壁这位邻居的闲适啊!这种发自肺腑的羡慕,轻易地就能把诗人那种闲适和逍遥的形象刻画在他们的脑海里面。羡慕而求不得,于是就想要弄明白:为什么诗人能够去追问一夜风雨后究竟掉落了几朵花的问题,而我们从来就不会去关注这样一个“无聊”的问题。想来还是因为诗人的逍遥啊。也许是因为逍遥而浪漫,又或许是因为浪漫而逍遥。无论哪种,这种自在而松弛的姿态,学生是看到了,理解了,也体会了。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这个过程中有探究,是教师引导之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它教给学生的不止于一首诗,还有更多读诗的思维和方法。至此,诗歌的翻译,诗人的形象,表达的情感,学生也就基本能把握住了。而最后一点,在这一整个把握的过程当中,学生是可以获得来自诗人孟浩然的精神气质等的审美体验的,这符合教学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脱离学生的教学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任何形式的教学,在备课过程中,都离不开“备学生”。而只有认真研究过学生的教学,才是有的放矢的教学,也才有可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尤其在大语文环境下,社会对于学生在语文学习模块的要求,不论是知识素养方面,还是综合能力方面,无疑都更高了。用更贴近和更亲近学生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语文教学情境,旨在更有效地拉近学生和语文学习的距离,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所探寻的这些方式,不论是从学生视角出发,还是选用他们乐于接受的语言,更或是其他诸如此类的各种形式、方法,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需要的手段,但同时这些手段又必然会成为丰富的教学内容本身,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能力。
角度一:多学科交叉渗透,领袖讲话的风采
角度二:兴趣,有用,精神享受(也可以就是引起兴趣的三个维度本身)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