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期   作者:马秀丽
[导读] 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幼儿园阶段就要重视。幼儿园教育能够为儿童的性格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马秀丽
        河北省定州市清西街中心幼儿园  073000
        摘要: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幼儿园阶段就要重视。幼儿园教育能够为儿童的性格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这需要幼儿园和家长提供适当的教学和生活指导,帮助儿童构建对学习和生活的初步认知和良好品行。
        关键词: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相关教育方法和手段,开展教育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不同种类的表征:害羞、胆小、自我为中心、任性、冷漠、自卑、焦虑、孤独、多动、不合群、不会与人沟通、害怕与外界接触、爱哭、语言障碍、感统失调、挫败感、攻击性行为等都属于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显示,童年早期所经历的创伤或挫折若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幼儿就会痛苦,受到压抑、负面情绪潜藏于幼儿内心,一旦遇到挫折,潜藏着负性情绪就会被现实激活,孩子就有可能产生心理疾病。基于此,幼儿阶段的心理教育与引导尤为重要。
        1制定统一教育目标
        统一的教育目标是确保家校有效合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由于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主观诉求的不同,在合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各行其是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表格化管理的方式,与幼儿家长建立统一的教育目标。表格化管理是指根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将幼儿心理教育中的主要问题、解决方案、共识与分歧等记录在表格中,家长和教师可以借助表格明确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进度,并促进各项教育方案的落实。教师需要通过对幼儿的日常表现,并对幼儿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将重点心理问题进行提炼,为每个幼儿制作心理健康成长表。而家长则需要根据幼儿心理健康表中的心理问题,依据提示实施家庭教育。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幼儿家长以教师的视角去理解幼儿的心理问题,并正确看待幼儿心理问题,进而有效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另外,教师还需要定期与家长对表,以此来统一教学进度和落实目标。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幼儿在学校的表现,对幼儿的心理状况进行判断和评价,并及时改进幼儿心理健康表,以便于家长调整教育策略。
        2利用动画和故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一般来说,学前儿童生长过程的年龄特征较为鲜明,对他们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要结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不断完善和创新教育方式。因为他们喜欢动画以及故事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就可以利用动画和故事,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着大量的教育素材,没有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故事《曾参杀猪》以及《舜之孝道》等等,可以对学前儿童形成正面的教育作用,通过讲解这些包含教育价值的故事,可以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思想认识,以确保其可以根据故事讲述的正确方向发展。并且多数学前儿童都喜欢动画,尤其是喜欢看一些有趣的动画片,这时教师在教学中就能够利用具有代表性的动画片来开展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如《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以及《超级飞侠》等,这些动画片中讲述很多积极向上的故事情节,在儿童观看结束后,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尝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动画片内容以及情节,进而更加深入地认识其人物魅力,这样可以帮助学前儿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3开展多元亲子互动
        (1)家长与幼儿平等沟通。在建立良好家庭关系的过程中,父母应该重视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要知道,在任何时候,有效的沟通都是拉近彼此之间距离的关键。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不少中国家长对于物质生活有着极高的追求,并且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子女享受到优越的物质条件,但他们却忽视了孩子精神层面的需求,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未重视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成长过程中,幼儿非常希望得到父母的关心与爱,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他们的心理会随着父母的言行而发生变化。因此,与孩子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是维持和谐家庭关系的关键,也是发挥出家庭教育作用的关键。在工作之余,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等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给予孩子必要的陪伴,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2)家长与幼儿经常陪伴。父母的陪伴在孩子成长过程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相关实验结果显示:幼儿时期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很容易形成胆小、敏感多疑、自卑、孤僻等问题。而这类幼儿在青少年时期,很容易出现叛逆心理,甚至做出违法犯罪行为。因此,为了引导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父母应该用心关爱孩子,与孩子多交流,多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爱,让孩子在充满爱的氛围下成长。在相互的交流过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会不断加深,如此则能够帮助幼儿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让幼儿愿意与他人相处。
        4积极开展趣味性强的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通常,学前儿童年龄到6岁左右,他们天性活泼好动,对于理论知识的教育经常表现出厌烦或者不感兴趣的情绪,所以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采用理论讲解的方法,而是应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积极开展有趣的活动,这样不仅符合儿童的天性,激发学前儿童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而且可以实现既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如:有些学前儿童缺乏耐力和专注力,在课堂上很难做到长时间集中学习注意力,非常好动,对于这些学前儿童,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手段来讲解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故事,鼓励学前儿童主动参与到角色扮演中,自由选择喜欢的角色来扮演。就故事《丑小鸭》来讲,教师可以要求学前儿童扮演丑小鸭、白天鹅和农夫等角色,引导他们结合故事的内容展开对话,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活动充满兴趣,又可以发挥出重要的教育作用。此外,有些学前儿童喜欢玩游戏,教师可以尝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游戏相结合,将他们划分成多个小组完成游戏,利用彼此之间的沟通与配合进行游戏,以建立适合学前儿童的课堂环境,这样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让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做“老鹰”,其他的组员做“小鸡”,开展游戏,这样的游戏可以促进他们的团结合作学习。又如:教师可以设计“拔河比赛”,将班级儿童分成两个小组,要求他们在比赛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获得比赛胜利,这样也可以培养儿童的团结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游戏中学会彼此配合,发挥出比赛的重要价值。
        结语
        儿童的认知是有限的,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应一直说教,而是引导儿童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要重视儿童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让儿童在游戏、学习中获得快乐,促使儿童掌握新知识,养成良好习惯。幼儿园教师需要构建起适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情境,让儿童在游戏和学习中提高认知和判断能力。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家长要投入相应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与幼儿园教师一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在生活中要积极了解孩子的喜好,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思亮,何苗.幼儿园教师幼儿心理健康观结构模型的建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8(4):1-6.
        [2]蒋萍华.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11):77-79.
        [3]刘艳.s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与应对[J].学前教育研究,2015(3):70-72.
        [4]钟洪敏,邹联克,辛均庚.“二孩政策”下大孩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8):79-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