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赛
河南省军区幼儿园 45000
摘要:鉴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在和孩子交往中要发挥语言优势,语言要有趣味性、生动性、表现力,要充满激情、充满赞扬,这样的教学或者沟通交流才更畅达、便利,更能赢得孩子的喜欢和爱戴,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 幼儿教学语言 趣味性 生动性 表现力 要充满激情 充满关爱
教师语言是一门艺术,幼儿教师的语言运用更是一门艺术。由于孩子的年龄较小,注意力、专注性不够,容易分心、走神。教师的语言对孩子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强,能和学生很好沟通和交流的老师很容易获得孩子的喜欢和认可。亲其师,信其道。老师在孩子心中有了巩固的崇高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受到很好的效果,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那么,什么样的教师语言会受到幼儿的喜爱和欢迎呢?受到幼儿喜欢的教师语言要具有哪些特点呢?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和最近的研究让我梳理出了一下观点。
一、教师语言要有趣味性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喜欢有趣的事物,包括语言。在儿童的世界里,世间万物都有生命,像露珠是树叶的眼泪,巢是鸟儿的家,布娃娃会跟他们说悄悄话,蝴蝶会像他们一样跳舞,着急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就是每一首儿歌、故事也都是有情感的,都是有生命力的。孩子与成人并不拥有同一片天空,教师只有蹲下身子,走进孩子的世界,把自己变成孩子,才能一起分享孩子的童心、童真、童趣,看到与他们一样的风景,才能聆听孩子们心灵深处的声音。
所以,教师要学会用孩子的眼睛观察,从孩子的视觉去认识世界。这样说出来的话就会充满诗意和趣味,能走进孩子的心里,和他们激起情感的共鸣。为此,幼儿教师要多读、多看孩子们喜欢的书籍和视频,总结出他们喜好的语言特点,同时也要到孩子中去学习他们新鲜、富于创造性的语言。
可现实并不是处处充满趣味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尽量创设有趣味性的情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无论是教育活动,还是非教育活动中,教师都需要许多有趣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操作的,可以是故事,还可以是视频短片。当然,前提是这些材料都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唤起学生学习和求知的兴趣这些材料都带有一定的选择性和目的性。
二、教师语言要有生动性
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如果能时时刻刻牵系着、吸引着孩子,让孩子感到如沐春风、暖人心怀,或者引人入胜、动人心弦、身临其境,孩子就自然会乐学、爱学,就会学得轻松、主动。生动的语言体现在上课时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讲述声情并茂,能根据教学情节、学生听课状况,调整语速、语调,把语言运用得得心应手、恰到好处。
生动的语言往往是形象的,孩子的认知短浅,又比较直接,所以要从孩子喜欢的事物进行模仿。所以,讲故事、上课时遇到声音时要模仿出来,如,教师用“呼呼”模仿出风声,用“哗哗”模拟水声,用“轰隆隆”模拟出雷声;孩子对动物非常喜爱,用“啾啾”“嘎嘎”模拟出小鸟和鸭子的叫声,用“汪汪”“喵喵”模拟出狗猫的叫声……在讲故事的时候,如果机智地采用惟妙惟肖的各种动物的声音,一会儿是又粗又涩的大灰狼,一会儿是温柔清亮的小白兔,还有阴阳怪气的老巫婆等,形象、生动的语言能刺激孩子的听讲兴趣和学习热情,除了能让孩子热爱老师营造的课堂,还可以把孩子不知不觉带入童话世界,有效地激发孩子的活动兴趣。
诙谐夸张的语言也可以产生生动的效果的。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气氛,让孩子释放自我,忘却戒备、胆怯、顾虑,全身心地参与和融入故事中去。夸张的语言,本身就是对事物的特点和作用做夸大和缩小的一种表现手法。夸张手法的运用也往往会造成诙谐幽默的效果,吸引学生的听讲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听课热情,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例如,讲课时把《小矮人》的故事作为热身导入,用夸张、诙谐的语言描述他的外在长相特点,先把幼儿拉进活跃的故事氛围中,然后巧妙设计历险故事,提出活动要求,一步步完成教学任务。
生动的语言,往往使孩子身临其境,精神投入、学习专注,能很好地融入课堂,这样能深切地感受故事,学习积极高效,收效显著。
三、教师语言要有表现力
体态语与有声语言相比,能更直接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与情感,可以通过面部表情、体态传神地表现出来。幼儿教师丰富、多变、直观的体态语对幼儿有强烈的吸引和感染作用。比如,教师的微笑可以缩短与幼儿之间的距离,能使幼儿自然而然地形成一股内在的亲师感;教师一举手一投足,一个信任的目光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鼓励孩子时,轻轻抚摸头顶、愉快击掌、送给他一个拥抱、送他一个吻,这些看似细小的举动对孩子都是一种肯定和认可。分享孩子“天真无邪”、“童言无忌”的快乐时,以开怀大笑来呵护孩子的童真童趣和天真烂漫。以手势或眼神的暗示使幼儿在犯错时心领神会,自觉改正。所以教师应该学会使用体态语,有时一个惟妙惟肖的表情、一个心领神会的眼神、一个恰到好处的动作可能胜过万语千言。
体态语也可以运用到故事的讲述和游戏当中去,它可以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变听觉为视觉,便单调为丰富,可以是孩子得到多方面的训练,教师高兴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定为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增加故事或者游戏活动的的感染力。
四、教师语言要充满激情
上课或者活动时,教师是孩子目光关注的焦点或者中心。教师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和感染孩子,这是不言而喻的。教师情绪低落,士气低迷,状态不佳,孩子通过观察就能感受到,因此,情绪也“感染”,造成精力涣散、听课分神,课堂质量下降;如果教师士气高昂,精神饱满,会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孩子也不自觉情绪高涨起来、注意力集中起来,这样整个课堂就会充满活力、生气,热烈的课堂气氛、向上的学习劲头,让孩子沉浸其中,既收获了知识,又享受了课堂的快乐。教师语言的激情,来自于教师饱满的精神状态,来自对课堂的热爱,来自对孩子的热爱,来自对教育的一腔热情。因为,孩子年龄小,规矩和习惯还没有养成,在教学和活动中更要付出精力和热情,所以,幼教老师较一般教师更要有耐心,有爱心,有激情,有对教育更高的的职业操守和虚怀若谷的大情怀。
五、教师语言要充满关爱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对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对学生的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说白了就是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了一切。而教师对孩子的爱更多的是通过表扬和赞扬来体现的。由于孩子年龄小,思想单纯,对于学习还没有足够的兴趣和持久的热情,如果教师对学生妄加批评、指责,受到批评,则萎靡不振,注意力容易分散。会让孩子丧失对学科的兴趣爱好,也会对教师抱有成见,不利于对孩子的后续教育。如果教师把握到了孩子喜欢表扬的天性,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赞许,你就会发现,一句简单的赞美之辞,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往往会有让孩子有更出色的表现:听讲更专心、学习劲头更足,更热爱上课,更喜欢老师……
所以,要多看孩子的优点,哪怕就一点,你也要发现,并及时给予鼓励,不要吝惜你的夸赞。每天准备一百顶高帽,让孩子天天带着荣耀回家,而且是每个人都至少有一顶。对待孩子的“童言”要呵护、尊重。在课堂上,即使哪里出错了,老师也应该善意包容。孩子说出了他们自己想说的话,即使是错误的也是善意的,无心的,在老师的修改、“包装”下,这些童心折射出来还是一个精彩的世界。多些关爱,多使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委婉式的、诱导式的、建议性的语言,如“很好”、“真棒”、“哦,不会没关系,认真学就会了”、“没关系,再想一想?”、“你尝试一下,失败了也没关系呀!”、“你读得真好,能不能带大家读一遍?”、、“老师有一个问题没明白,大家能帮忙吗?”、“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大家能答应吗?”……
赞赏和激励是促使孩子进步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每个孩子都有希望受到老师关爱和重视,孩子在受到赞赏鼓励之后,会因此而更加积极地去努力,会把事情做得更好。
总之,语言是一门具有无穷魅力的艺术,作为幼儿教师要在掌握规范化语言的基础上,做到趣味性、生动性,同时要发挥语言的表现力,通过激情的语言和充满对孩子关爱的话语,让孩子喜欢课堂、喜欢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让天真无邪、纯真可爱的孩子们在教师充满关爱的语言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周丽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分层培养策略[J].当代学前教育,2014(2):15-17.
[2]满爱杰.浅谈幼儿教育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J].赤子(上中旬),2015(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