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劳动教育开展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期   作者:葛文婧
[导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幼儿的劳动教育,努力提高幼儿的劳动素质,对幼儿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意义深远。
        葛文婧
        潍坊市坊子区工业发展区实验学校幼儿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幼儿的劳动教育,努力提高幼儿的劳动素质,对幼儿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意义深远。《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人的许多意识和能力应该从幼儿期着手培养,一旦错过这个时期,恐怕花费再大努力也很难挽回。幼儿期也是孩子劳动意识、能力、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家长和教师必须抓住关键期,不遗余力地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
        劳动是一个增智、增能、增自信的过程。劳动带给幼儿的成长,不仅仅是生活能力的提升,更是意志品质的磨练。所有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生活!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如何在幼儿日常活动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幼儿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就要求幼儿园必须重视和加强幼儿劳动教育。虽然,现在幼儿园都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但是,在教育观念、内容、途径上都还有所欠缺。本文就幼儿园劳动教育开展的有效策略进行阐述。
一、改变观念,树立劳动意识
观念统领一切。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才能更好地组织幼儿进行有益的活动。虽然教师们在潜意识里都清楚要让孩子多动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但在一日活动中还常出现教师包办代替现象。比如,户外体育活动后,孩子们都回活动室了,留下保育老师在拾捡活动器械;孩子们脱下的衣物,由老师整理;就餐后,桌上的残渣由老师收拾等等。这些本应由孩子们自己做的事情,就这样被老师们辛辛苦苦地替代了,孩子们劳动的权力也被剥夺了。所以,老师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幼儿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做”的观念,大胆放手,从小树立幼儿的劳动意识。


        二、创设环境,培养幼儿的劳动兴趣
兴趣在每个人的学习过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首要因素。幼儿园中的教育教学时刻要求教师培养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兴趣。组织幼儿进行劳动教学活动,开展"小小能人"等系列活动。通过“美食城”“娃娃家”“小小修理铺”等角色游戏活动,有意识培养幼儿劳动能力,开展种植园地栽青菜、浇水等有实践性的活动,教师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让每位幼儿参与活动,幼儿的兴趣油然而生,同时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三、整合资源,丰富幼儿劳动形式
劳动教育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幼儿教师应全面利用劳动教育的“教育网”资源,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包括家庭教育中的劳动资源和自然及社区资源。发挥家长资源有助于教育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效果的提升。社区资源是幼儿教师常常忽视的重要教育资源,丰富多样的劳动形式和劳动资源是蕴含在大社会中的。社会是劳动教育的最大平台,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兼具趣味性和意义性的劳动教育的重要实施载体。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使之通过与社会上不同分工的劳动人员的接触,丰富自身的认知和理解水平,通过自身的服务感受到意义和价值,使劳动教育落地生根。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极好的活教材。”学者赵荣辉在《劳动教育及其合理性研究》一文中归结关于“儿童劳动”的第一条特殊性即“儿童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认识周围世界的体力活动”。因此,儿童的劳动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支持,充分利用大自然作为活教材,让幼儿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进行劳动教育的熏陶。
        四、家园合力,培养劳动习惯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公主”“王子”,长辈们都是围绕孩子转,过的基本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培养劳动习惯必须家园合力,持之以恒才能见效。幼儿园可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告家长书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劳动习惯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在家中也要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家长还应有意识地带领幼儿参观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让幼儿明白劳动没有贵贱之分,每位劳动者都是值得被尊重的。值得注意的是,习惯的培养在于长期的坚持,在引导幼儿做家务时,家长要有耐心、恒心,要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们的劳动成果。切忌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幼儿,或因他们一时的马虎,就进行斥责,或干脆草率结束他们的劳动过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