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素娟
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幼儿园 213011
绘画活动是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是一种有形、有色、有情节的艺术活动,也是幼儿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曾概括地指出:“绘画是语言的先导,表示美感之良器。要知儿童的心理,不可不研究儿童的绘画”。孩子的画,是我们走进孩子内心的一扇窗户。画面中的线条、色彩、图形、人物、环境、布局等等,都能显示出孩子的性格、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心理变化以及当时的情绪特征等等。因此我们要学会倾听这种“语言”。
一、绘画作品中的心理
(一)线条彰显了幼儿的个性
线条可以简单分为曲线和直线,而且都有长有短。美术作品中的线,有其丰富的情感语言,偏爱使用曲线的幼儿经常随心所欲,不愿接受规范的束缚,而且心理活动也较为复杂。而偏爱直线的幼儿则遇事比较莽撞轻率,且与人交往习惯直来直往。在幼儿绘画作品中,由于受天性、教育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幼儿作画的线条语言也会体现不一样的个性特征。
作品名称《这就是我》 作者:鹏鹏 4岁
.png)
师幼对话:
师:鹏鹏,介绍一下你自己的画吧?
幼:这是我画的我自己,我是一个男孩子,我的头发的短短的,还带着眼镜,我一笑就看见我的白牙齿了。
师:你额头上画了一个长方形画的是什么呀?
幼:这是我发烧了贴在头上的东西。
师:(两腿之间)这个小长方形是画的什么呢?
幼:这是我的小鸡鸡,我是男孩子,我是站着小便的。
师:你觉得画上的自己心情怎么样啊?
幼:我生气了。我的爸爸妈妈发火了,我不要来上幼儿园,我要在家陪妈妈玩。
作品分析:从鹏鹏的美术作品上可以看出:画面上黑色的线条粗而重,体现了鹏鹏的个性莽撞;他下笔大胆自由,圆圆的头一笔而就,大大的嘴巴和手部的长线条流畅不停顿,手臂和腿都以单线条呈现;画面使用的多数都是直线,大大的人物形象撑满了整张画纸,画耳朵时虽然一大一小,位置也不对称,但是耳朵的形状传神,与众不同,并且左右对称,是孩子自己对耳朵形状观察的写实表现,也由此可见鹏鹏的空间方位感较强。另外他画出了自己的一些特征,如戴着眼镜,是一个男生,有短短的头发,特别有意思的是鹏鹏画出了自己的生殖器。嘴巴咧的大大的,露出了一颗颗大门牙。
这是刚开学时的幼儿作品,恰逢鹏鹏发烧后对上幼儿园又有了一些抵触情绪,生动的表情将自己不想上学和生气的样子表现地一览无遗,他也正是用绘画的方式纾解了自己的入园焦虑。同时他对自己性别特征的表现非常直白,由此可见鹏鹏的性别意识已经非常明确,迸发出了强烈的自我意识。
(二)色彩显像出幼儿的情绪
正如颜色有冷暖之分,不同的色彩表达的心情自然是迥异的。比如幼儿在心情舒畅喜悦时所完成的画作通常是多姿多彩的,并且更加喜欢使用预示着勃勃生机的绿色,柔和温暖的粉红色等暖色调,而当心绪烦躁郁闷时色彩会较为单调,而且更多地采用沉闷黯淡的黑色、灰色等暗色调。
作品名称《小树林》 作者:璠璠 4岁8个月
.png)
作品分析:
性格内向的幼儿,构图拘谨,线条单一。所以幼儿的一些心里问题也将会在绘画作品中反映出来。
1.整个画面涂色、造型粗糙,说明璠璠绘画时缺少耐性和对描绘事物的持久兴趣。
2.线条基本清晰,力度适中,说明她绘画时情绪稳定。
3.喜欢画三角形:从画面上看,8棵树中有4棵是三角形树冠,画面上几棵树的轮廓画的还是比较清晰、工整的,代表璠璠绘画时头脑清醒,思路清晰。
4.整个画面只用墨绿色和草绿两种颜色,显示出她不喜欢与人交往,颜色多为冷色,代表她情绪较为压抑。
5.画面的主体树林,8棵树分上下两层排列,无近大远小的变化,每棵树的大小都差不多,说明她对树的形状和布局没有感性的认识,缺乏想象和个性。
(三)画面包含了幼儿情感倾诉
绘画是一座让成人走近孩子心灵的桥梁。心理学研究发现,相对于言语表达,幼儿更容易采用绘画形式来表现内心思想和情感。幼儿在不同时段随着心境的变化所作的作品呈现的画面也是截然不同的,想要正确了解幼儿的绘画作品中的内涵,需要了解他们绘画的动机和他们所要表现的内容。
作品名称《我长大了》 作者:轩轩 4岁
.png)
师幼对话:
师:轩轩,你画了什么?
轩轩:这是我长大的时候。我长了长长的手臂,还有长长的腿。
师:你长大了要干什么?
轩轩:我长大了要练武功!这样我就能打过我哥哥了!
师:为什么要打你哥哥?
轩轩:上次比武,我哥哥赢了!下次我要赢回来!(轩轩看着我,做了一个力量的动作)
师:你脸上怎么那么多黑点?
轩轩:我哥哥把我打哭了...
我指着手上黄色部分问:这又是什么?
轩轩:这是锯子,我想当伐木工!
作品解读:画面以人物为主体,伸展着的手和脚看上去充满童趣,并且让画面变得丰满。在五官造型中,一个人大大的嘴巴里面长满牙齿,可见轩轩对自己面部的观察和表现都比较细致,夸张的表现让人物表情生动。在身体装饰中,轩轩运用到线条分割、图形装饰等已经学过的装饰手法。小班幼儿对人物绘画中的动态还不是很了解,轩轩利用画面空白部分绘画出长条形做四肢,半圆形做手脚,手臂向上举开,表示快活、得意,对自己所要求的都能获得满足。手代表对环境的支配,伸得越开支配力越强。这也说明轩轩已经具有初步的表现力。
通过观察和对话幼儿,了解到轩轩的”长大的自己”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厉害”的人,能够战胜自己的哥哥,这与男孩子性格和曾与哥哥“决斗”的经验相关。“黑色”的眼泪,再现了当时与哥哥决斗失败的真是心理。可见,小班幼儿的想象具有相关性和随意性。
幼儿绘画有其特殊性,剖析幼儿心理、体验幼儿情感、倾听幼儿心声,同时添入正确的引导,让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我们只有关注他们,欣赏他们,在绘画活动中做幼儿的支持者、鼓励者、引导者,挖掘幼儿心里的故事,让想象和快乐伴随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闫娟娟.儿童涂鸦-不应忽视的儿童心理发展信息[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4):113-114.
[2]许晓萍.听!孩子的画在说话--从绘画作品中解读幼儿的心理[J].家教世界,2013,(12):45-46.
[3]费敏华.细细品鉴,解读幼儿童心画语——浅淡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解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1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