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学生常见的数学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期   作者:邓育文
[导读] 数学是一门思维严谨、逻辑性强的学科,孩子从进入学校学习开始,就经历着面对数学问题、接受数学问题到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邓育文
        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陈江石圳小学  广东惠州  516229
        摘要:数学是一门思维严谨、逻辑性强的学科,孩子从进入学校学习开始,就经历着面对数学问题、接受数学问题到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同时,数学问题不断地在考验着学生的承受能力,这一矛盾点在进入三年级的时候尤为明显。那么怎样减轻中年级段学生学习数学的困惑,这需要广大教育者去探究和发掘好的解决对策,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同时推进问题解决的发展。
        关键词:中年级  问题  解决
        三、四年级段学生正处于从小学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如果前期数学学得不扎实,后期的数学学习就会出现很多困难。如孩子不会提数学问题;不会利用数学信息去解决问题;不能有效的区别数学概念等等。因此,在中年级阶段,执教者在教学中出现的数学问题,及学生常引发的问题,我们都要花时间去琢磨,去突破。如果光靠练习去突破,只是培养了会做题的孩子,而不是会学习的孩子。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重视孩子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以及引导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解题方法。
那么,中年级学生常见的数学问题有哪些呢?
一、概念相似,容易混淆
        数学教材上经常会出现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这也考验了孩子的理解能力。概念讲不透,则会导致孩子出现知识性混淆。因此,要想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质量,首先就要抓好数学概念教学的效果。往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表达相似的概念,当教师对概念的本质和外延没有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时,学生就会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记忆概念。为有效降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难度,提高概念学习的效率,我认为可以用以下策略帮助学生。
(1)对比
        在北师大四年级上册“线段的认知”这一部分出现了“直线”、“射线”、“线段”这几个概念,像这些相似的概念,学生最容易混淆。我们可采用课件PPT直观演示对比;也可以让孩子去测量对比;还可以让孩子通过概念关键字的对比。让孩子感知对比的过程,从而找到三者的本质区别。
(2)举例
        举例是在教学中比较实用,也比较常用的方法。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实物,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呈现在视野里,有助于学生加强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在三年级上册,“周长”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概念,对于孩子来说非常的陌生,教材设计让孩子通过用彩笔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来感知周长的概念。同时,在三年级下册,第一次出现了“面积”这个词。教材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图形的大小来引出面积。不管是周长还是面积,教材都注重让孩子在动手操作感知的过程中去理解并掌握新知识。但是当把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时,学生就混淆了。那如何让孩子有效地解决问题呢?可以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常见的门。孩子在举例的过程中也不断着在加深理解,同时可以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3)反例
        为了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教师设计一些反例让学生判断其正误,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如在学习《1吨有多重》这一课时,如果单纯地让孩子去举例,很难让孩子印象深刻地掌握克、千克、吨的单位。但当我设计一篇文章,出现单位错误引起的问题时,学生不仅会觉得好笑,还能深刻地明白单位的重要性。再比如:判断“电筒照出的光线是一条直线”时,可以让学生借助对概念的理解去解答。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总结归纳。
二、机械计算,忽视算理
        算理是计算教学的核心,是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的知识突破点。但是现实中,往往教师只注重了算,而忽略了孩子的理解过程。缺乏算理的理解,会导致孩子的记忆式学习,惯性做题。学生掌握了算理,也能更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

三、四年级数学教材大部分单元都是计算课,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是9、10周岁,这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控制能力弱。其次,学生依赖性还未根除,在家长的辅导下,就会用传统教法进行计算,导致很多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怎么样才能让学生重视算理呢?
        首先,教师备课时,要重视对算理环节的教学设计,突显算理的重要性。例如:在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这一课,如果我们直接给出结论,学生也会计算。但是,如果教师没有讲透算理,那么就会出现,学生在上高年级时,因为遗忘而不会做题。这种是记忆式学习,而不是理解式学习。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引导学生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教师要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解题方法。最后,学生在课下也应该进行相应的习题训练。通过训练,学生能够对上课学习到的内容进行巩固和加强,延长记忆时间。
三、惯性解题,缺乏分析
        中年级学生的数学方法已有一定程度的累计。因此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常常是惯性做题,思维缺乏灵活,不主动分析题意,导致理解出错。 例如“九月份节约260元,九月份节约的钱比十月份少30元,两个月一共节约了多少元?”这道题,很多学生因为没有去分析题意,只关注关键字“少”,“一共”。那么为什么孩子会出现惯性解题的习惯呢?
(1)思维能力差
    每个班总有一些思维能力差的学生,教师为了让孩子得分,常常会引导孩子去找关键字,导致出现变式题时,学生很惯性地就抓住字眼去做题。这种情况到高年级的时候仍然存在,也确实帮助后进生在某些题型上取得分数。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这也是对孩子思维的一种损害。
(2)变式练习少
    像这种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应该设计一些变式题,让孩子去对比练习。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还可以发展学生思维。
(3)学习主动性差
    每个班都有思维能力强的学生,也有思维能力弱的学生。但是思维能力强的学生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因为他常常受学习习惯的束缚。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明明他很聪明,但总不能在成绩上体现。但当他很认真的时候,他就能取得好成绩。
        数学名人说过:“掌握数学,就是善于解题,但不完全在于解题的多少,还在于解题前的分析、探索和解题后的深思穷究。”3。因此,良好的解题习惯非常重要,学生对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找出条件之间的关系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避免错误。
四、题量增多,遗忘障碍
        学生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转变,已不是单纯地培养习惯,而是更注重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而随着年级的提升,孩子所接受的知识逐步增加,这也考验着孩子的思维能力。新旧知识的衔接,检查着孩子对知识结构的掌握。但从检测来看,大部分孩子出现了知识混乱,或者是记忆式错误。
        中年级学生正处于数学能力的发展阶段,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除了要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审题能力,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教师在设计课时要考虑,如何让孩子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能将解题方法应用于多种题型中。例如,45×12=540,那么不计算4.5×12积是多少,那么就要让学生理解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就扩大10倍,只有理解并掌握解题方法,才能轻松的解决问题。其次,中年级的题量开始增多,数学方法也大同小异,学生除了要熟记方法外,还要对方法进行梳理和归纳,避免乱用、错用。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探索感知新知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当孩子出现知识性问题时,教师应该把孩子的认知规律放在首位,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从本质上解决问题。那么孩子在经历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会让学生的自信心和能力得到充分提升,并由“学数学”向“爱数学”的过程迈进。

参考文献:
[1]戚旭燕.遵循思维特点,探索算理教学.百度学术,2012.
[2]李宗艺.小学高年级数学概念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G623.5.中国知网,2020.
[3]李乃娟.让思考与小学数学学习同行.G623.5.《求知导刊》 2015年21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