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赟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玉都中学 744316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的改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有不少学困生。学困生的转化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实施素质教育理念,促使学困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有效改善,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分析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有效转化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引言
顾名思义,学困生是指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其在思维、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都与其他学生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其中一部分原因固然是农村初中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学生也缺乏及时关注,导致其出现学习和成长中的问题。对此现阶段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更新自身教学理念,根据实际情况来展开数学教学,并侧重于对学困生的关注和指导,注重因材施教,在有效促进学困生转化的基础上提高班级整体的数学水平。
一、学困生的界定
成绩落后的学生,基本在班级排名的后几位。他们大多数对课堂不感兴趣,课堂上不听讲,甚至扰乱课堂纪律。学困生的自律能力非常差,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他们往往不屑一顾,在课堂上也时常出现开小差,打瞌睡等不良学习习惯。还有一种学困生范围比较小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偏科,比如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某个学生很擅长语文、英语,但是数学科目分数却低到离谱。学困生的界定基本如此,接下来文章就来分析一下学困生的成因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二、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出现的原因
由于农村教学条件和学习思想的落后,大部分初中生认识不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缺乏高效学习方法,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容易退缩,长期形成学习困难的情况,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学习参与度不高,对数学学习存在心理上的抗拒。同时由于数学知识相对枯燥乏味,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上本来就存在一定难度,比较容易退缩和逃避,遗留下较多学习问题。其次,农村初中生存在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自卑,在学习和表达方面缺乏自信,也耻于向教师或者其他学生提问,加上其本身数学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在学习时非常容易陷入困境,这是导致学困生出现的直接原因。此外,教师对学困生缺乏及时关注也是学困生学习能力日益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初中各个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比较欣赏学习较好的学生,常常给其指导与其讨论,非常容易忽略对学困生的关注。而这种现象让学困生感到不被理解和关注,极其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和自信,也可能会对教师产生意见,在交流时也容易产生隔阂,这并不利于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和学习。
三、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融入趣味教学素材
学生学习需要一定的原动力,而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思考和不断深入学习的不竭动力。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依据教材内容来融合一些趣味性素材,引导学生根据素材从其数理性进行思考和讨论,并注重由简及难地导入课堂内容,在激发其学习热情的基础上提高其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如在《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课教学时,在课前教师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素材来导入课堂内容,并注意设置有层次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要侧重于推进学困生学习进度。在上课时教师可先提出最为简单的问题来导入知识点,如大家能想到什么能表征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学生会给出一系列答案,如两条铁轨、书本两边、墙的两边等。对此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注重让其说出一些其他的答案,如笔直的路的两边等。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继续询问学生,这些情况下的直线都有什么共性,思维敏捷的学生会立即给出答案———在同一个平面内。
一些学困生也会产生“如果不在同一平面内呢?”的问题对此教师要让学生将问题都表达出来,然后将不同的问题给学生进行划分,结合直线的位置关系,从平面内到平面外、从平行到相交再到垂直等,给学生整理一个清晰的思路,并鼓励学困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要做出进一步的回答,以此来提高学困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素材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并重点关注学困生,能有效提高其课堂学习积极性。
(二)通过心理干预,加强学生的自信心
所谓的心理干预,就是通过日常的鼓励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实际的农村初中教学中,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特殊,会导致许多学生出现畏惧、从众、惰性的心理。这些心理不仅不利于日常教学的开展,还会导致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障碍进行个别辅导,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正能量,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例如,在对与直线有关的内容进行教学时,对“过两点间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这条定理进行论证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展示一些动画过程,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论述。通过学生对于“过一点的直线有无数条”的理解,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得出“两点之间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的结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教授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不断创新和实践。这样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才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不再“畏难”,慢慢爱上数学学习。
(三)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
大部分学困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都是运用被动式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各种数学知识,通常情况下都会存在着学困生死记硬背数学公式、数学原则以及数学定理等情况,而在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只能够通过生搬硬套进行,完全不懂得如何运用数学知识,如何变通数学知识。不仅如此,当学困生在遇到相关的数学问题时,通常情况下都不会自己想着通过思考解决问题,不愿意去提高自身解决问题能力,要么直接放弃解答数学问题,要么等待教师讲解数学问题,自然而然导致学困生不能够获得更好发展。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困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数学学习习惯,以此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
(四)用心关爱,鼓励学困生树立学习自信
学困生的产生不仅是因为学生自身的原因,还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教师因为学生成绩差而忽略他们,使学困生变得越来越自卑,逐渐失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师应该及时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能对他们产生偏见,教师要真心关爱、尊重每名学困生,帮助他们重拾数学学习的信心。另外,学困生成绩差难免会存有消极情绪,他们可能会从心底里感觉自己与其他同学格格不入。教师应该打消他们这种想法,用真心与他们交谈,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让学困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并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困生的出现是由多种原因形成的,对学生本身的学习和成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学困生的成因,并从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出发制定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及时地关注学生,适时地给出相应的指导,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基础上提高其数学水平,进而也能促进班级整体的数学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覃美娟.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有效转化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2019(42):233.
[2]黄永高.浅谈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学周刊,2017(26).
[3]周丹,张玲.让结局不留遗憾让过程更加完美:浅谈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6(10):17-20.
[4]邓明德.关于精准扶贫视角贫困地区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对策[J].低碳世界,2020,10(5):197-198.
[5]李晓志.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特点及转化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20(2):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