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河北省隆化存瑞中学 河北承德 068150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课堂教学发生重大变化,教师对教材、教法有了更多的改进,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成为主流意识。特别是生成性教学模式的构建,给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丰富活力,成功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教师利用多种辅学手段,为学生创设适宜情境、强化师生互动、创新实验活动、拓宽训练视野,能够为课堂生成提供更多支持。
关键词:高中数学;生成性课堂;构建策略
一、创设适宜情境,激活生成因子
数学课堂教学启动后,教师要有情境创设意识,利用适合的数学信息展开教学布设,赢得学生的关注,为学生进一步展开数学研究性学习奠定基础。如教学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教师先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案例信息:我们班集体由男生、女生组成,这是根据性别分类得到的结果,如果设定其他标准,会得出不同的分类。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初步理解集合的定义,理解集合的三个基本特征,能够判断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展开针对性学习,很快就找到集合的概念解读内容,并通过对集合和元素定义的解析,明确了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教师再次提及班级构成集合问题,学生快速给出具体的分类构建。
二、强化师生互动,调动生成因素
师生互动是最为常见的课堂现象,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主流认识,教师要与学生展开平等互动交流。学生大胆阐述个性观点,其生成机会大增,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适时抓住教学生成因子,对教学展开针对性调整,以形成崭新教学契机。强化师生互动,教师需要做出更多努力,放下身段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见解,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解题思路、呈现新思考。
设计课堂教学互动时,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展开教学发动,与学生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在教学“交集、并集”相关内容时,教师先展示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然后给学生投放了一些复习题目:对于任意的两个集合A、B,A∩B,A∪B,那么A、B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有A、B两个集合,可以用图示表示其不同位置,根据观察做出判断,A、B两个集合之间属于什么关系?这五个图示中,两个集合有包含的、有相交的、有相离的。学生根据教师设计和引导展开激烈讨论,教师也参与到课堂互动之中。在课堂展示环节,学生都能够给出比较充分的认知,归结得更为直观。如“若B?A,则A∪B=A,A∩B=B;若A?B,则A∪B=B,A∩B=A;若A=B,则A∪B=A,A∩B=A;……”教师对学生判断情况进行归结评价,课堂教学进入良性互动之中。
教师利用课例展开教学互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之中,并自然形成学科认知基础。教师为学生做出必要的引导,使学生的数学思维顺利启动,课堂教学进入多元互动环节,课堂学习顺利展开。
三、创新实验活动,提升生成契机
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实验和实践活动,教师在具体设计和组织时,需要对具体教学条件和学生认知基础有一定认知,以提升教学的契合度。数学实验内容众多,教师不仅要对实验开展条件做出科学评估,还要对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能力和条件有清晰认识,这样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生成及时产生。设计数学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深潜教材之中,对教学内容展开深入分析,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活动机会,提升教学生成契机。
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直观学习机会,教师不妨为学生设计一些数学实验内容,让学生在参与数学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建立学科认知。如教学“函数的表示方法”相关内容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探索性实验: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实验器具,这是一个水池,一共有两个进水口,一个排水口,进水口的进水速度可以设定,如果设定一个时段,至少有一个进水口和一个排水口同时打开,具体分析一下,不同时间段内,这个池子里会储存多少水?学生拿到这个实验任务后,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先搭建实验器具,然后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展开实验操作,课堂学习进入研究阶段。同时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操作环节,给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实验顺利展开。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学生逐渐对实验内容有了更多了解,自然写出了更多的函数式。
教师为学生设计了数学实验,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要自行组建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展开实验推理,这些都是学生不熟悉的内容。教师给出必要的引导和帮助,给学生带来了更多学习促进动力。学生对数学实验有主动探索精神,这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引导,形成丰富的教学成长动力。
四、拓宽训练视野,打造生成课堂
数学训练设计需要摆脱传统教学的思维束缚,教师要对数学训练内容和训练形式展开创新设计,也要广泛征询学生的参与意见,对训练内容进行科学调整。如果有需要,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训练题目的设计,这样可以有效促进教学生成的产生。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到来,学生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成为生活常态,教师要借助数学生成资源展开延伸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信息化的训练机会,打造生成性数学学科教学。
数学训练环节,教师要注意进行创意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训练内容的搜集,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些训练题目,这样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实践的机会。在教学“指数函数”相关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自行设计一些课堂训练题目:深入阅读教材内容,参考其他教辅材料,结合学习实际,设计一些有价值的训练题目,避免抄袭现象出现,将设计题目提交到班级,如果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同,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学生听说要自行设计训练题目,都有很高的参与热情。教师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展开直接对话,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出积极评价,确保课堂训练设计活动顺利推进。课堂展示环节,学生都能够给出比较完善的训练设计,教师要求学生自行展示并简单介绍,学生大多能够有条有理地进行解读,课堂训练进入认知内化环节。
教师为学生布设了一个训练设计任务,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习惯了教师投放训练题目,一旦转换设计主体,自然会受到更多心理冲击。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展开教学布设,学生回应积极,课堂互动呈现多元化特征。让学生自行设计训练题目,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有评比环节,所以学生自然更加看重。
总之,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生成教学意识,对生成性资源进行科学利用,以成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中形成学科综合能力。课堂生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资源,教师需要展开广泛预设,适时抓住生成,为打造高效数学课堂奠定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