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瑶文
广州市白云区陈田小学,广东 广州 510420
摘要:德育是小学教育的重点工作内容。小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良好的思想品质,才能主动遵循道德准则,才能主动提高自己,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从而实现健康成长。但近些年来,在一些地方,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这反映出小学德育缺乏实效性。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增强德育实效性的策略。本文将结合案例,就如何增强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学;德育;实效性;增强;重点分析
人的思想品德,直接决定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目标、个人行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则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个人成长。因此,必须抓好小学德育工作,必须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小学德育的实效性的重点分析
小学德育的实效性,需要通过学生的具体表现才能体现出来。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同时又与德育工作的效率相互联系。因此,小学德育的实效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小学生能否主动接受德育,能否将德育知识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良好品德、良好的思想品质,以及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否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能否主动遵循各项道德准则[1];②德育工作是否具有较高的效率,教师是否能够在较短的时间,花费较少的精力,来提升大多数学生的思想品德。
2增强策略探讨
近些年来,各地小学都加大了德育力度,但在一些地方,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调查统计显示:超过33.64%的小学生在生活以个人为中心,不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超过18.9%的小学生自由懒散,不愿受班级纪律的约束,有的学生甚至无故旷课、迟到;还有一些学生偷窃同学的财物,或在校内欺凌低年级学生。——这反映出小学德育缺乏实效性。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增强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我们认为,增强小学德育实效性,必须运用以下策略:
①必须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展德育。教育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在学习、认识过程中,要基于过去生活中的经验,基于过去的知识结构,来学习、接受新的信息,并构建起新的知识结构[2]。因此,应当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展德育,而不能向学生头脑中灌输大量空洞、抽象的道德观念(这样只会使德育走向空洞化、教条化)。
②必须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开展德育。小学生的认知,与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的认知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他们可以观察并识记事物的整体形象、人物的整体印象;小学生同时具有较好的直觉行动思维,他们可以通过亲身实践来进行学习活动。但小学生对枯燥的文字缺乏兴趣,他们不愿开动脑筋,去思考文字背后的含义。因此,应当基于学生的认识特点来开展德育,否则将影响德育的实效性。
3案例研究
下面,我们将结合德育案例,来阐述增强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一)选择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对学生开展德育
要提升小学德育的实效性,最便捷的方法,是用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来对学生开展德育。教师应当密切观察社会生活,留意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的真实、感人的故事,并将这些故事记录、保存下来;再结合具体的德育工作目标,对这些故事进行提炼、改编。
教师还可以搜集小学生同龄人的真实故事,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强德育的作用。
例如,陈田村地处中心城区,加上目前又是一个拆迁阶段,很多学生在家里听到家长的议论,认为自己是拆二代,家里有很多钱,甚至有的学生开口就说“几百万对我家来说小意思”这样的话,也出现了一些铺张浪费,如本子没有用完就扔;书包款式不时尚就换掉,甚至有个别学生看不起非本地生,对他们的学习用品等指手画脚,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要适时地对学生开展珍爱生活,美好生活需要奋斗德育教育。比如用农村留守儿童的故事来对学生开展德育。教师先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农村地区的面貌,然后向学生讲述留守女童胡迎晨的真实故事。胡迎晨是一个小女孩,她的父母长年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一个卧床不起的老奶奶。她不仅要照顾老奶奶,还要一个人种菜、养猪、养鸭。可是,尽管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她还是顽强刻苦的读书,每门功课考试都考了八九十分。她用卖鸭蛋的钱为自己支付学杂费,为奶奶购买各种药品,并帮助比自己更困难的其他留守儿童。讲完这个故事后,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胡迎晨的照片,让学生们亲眼看一看胡迎晨。
然后,教师便可以要求学生们寻找胡迎晨身上的优点。学生们会发现:胡迎晨不仅热爱学习,而且热爱劳动;在学校里,她努力学习、刻苦用功,在生活中,她具有坚定的毅力、具有同情心,一直照料生病的奶奶,一直帮助其他同学。——在学生们总结出胡迎晨身上的优点后,教师便可以对学生们说:“请同学们和这位胡迎晨同学比一比:你们的生活,是不是比她更幸福?你们的品格,又是不是超过了胡迎晨?”这样,学生们会思索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会主动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二)拓展德育的深度
小学生的思维活动,主要是一种短期思维,小学生往往不知道各种行为造成的后果[3]。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拓展德育的深度,引导学生认识不良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
例如,在开展是非观教育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熊孩子们向火车铁轨上扔石子,最后造成火车出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惨案;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播放小学生在校内打架、斗殴、行窃,最后受到民警批评教育。然后,教师要向学生们详细讲解:任何人在生活中都不能肆意妄为,任何人都不能侵犯他人的人身安全,更不能侵犯他人的财物,不能破坏公物,否则,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就必须承担刑事责任。——这样,可以使学生们警醒起来,认识到“无法无天”的危害,从而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
(三)融美育、卫生教育于德育之中
在开展德育过程中,教师应当运用开放性思维,主动拓宽思路,将美育、卫生教育等多种教育与德育相互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切实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例如,教师使用多媒体,向学生们播放一个衣着邋遢、双手肮脏的小学生图像(这张图像会使学生们笑起来),然后,教师使用特写镜头,向学生们展示肮脏双手上数以十亿计的细菌;而后,教师再向学生们播放一个衣着整齐,双手干净的小学生图像,让学生们讨论更喜欢哪张图像(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讲卫生、讲究着装整洁)。
德育,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开展德育工作,这样,才可以进一步增强小学德育的实效性,才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王雅丽,. 鞠玉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德育课程的隐性视角探索[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03):58-63.
[2]赵静.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活动情境创设[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1(01):253-254.
[3]樊红琴. 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实践研究[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http://kns.cnki.net/kcms 2020(0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