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教学图文导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期   作者:许绍华
[导读]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也更加趋向于质的提升,“核心素养”的提出,迎合了这一时代发展的特点。
        许绍华
        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
        摘要: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也更加趋向于质的提升,“核心素养”的提出,迎合了这一时代发展的特点。我国高中地理教材展示了各种地图和文字,图文结合解释知识点,使地理教学更加的通俗易懂。这种情况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熟练运用图文结合法,剖析知识点,并加入自己的独特做法,让学生轻松掌握相关地理知识,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本文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结合高中地理学科提出的学科素养要求,提出几点学生“图文结合”能力的培养策略,希冀能够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进步,培养出更多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学;图文结合;能力培养
        引言:
        新课标指出:“中小学教学课程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这一要求的提出,使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不能单单从传输知识的层面进行,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要通过努力学习,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力求做到能灵活运用学到的各种科学的方法论,巧妙融合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具备新时期中学生的竞争力。
        一、“图文结合”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高中教学中,图文结合教学是一种非常高效且直观的教学方式。通过图片的形式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学生不必只面对枯燥的文字,通过生动的图片来对文字进行解释,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发现图里所表达的信息,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知识点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简单地说,“图文结合”的含义即“用文字解释图片,用图片生动文字”。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们会发现,没有图片或者没有文字的教材,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没有图片的教材,显得枯燥无味,没有文字的教材,又没有理论支撑,显得没有说服力,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够使文字生动,让图片有理有据,才能全面地诠释知识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读文析图的能力,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不断增强自我思考的能力。这也符合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下面我们就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图文结合能力的培养提出一些具体做法。
     二、培养学生“图文结合”学习能力相应策略
     1.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化教学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多媒体为教学提供了便利,可以将传统课本所展示的平面图像转化为二维、三维的图象,一些难以理解的自然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的效率。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吸引学生快速融入进来。如:在教授《塑造地表力量》这一课时,教师可在课前布置一个学习的任务:根据课本对庐山的描述,尝试自己绘制一副庐山的简图,要求能体现其形态特征。学生尝试在文字中读取所描述的庐山特征,比如外观形态“山体拔地而起,四周陡立,海拔1100米左右,却又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然后教师可以展示一下自己所画的作品,进而提问,“大家想象的庐山是这样的吗?”然后,教师可以带着这个话题,继续用一些航拍图片、地图和视频来引导学生下面章节的学习。利用谷歌地图,可以让学生很清晰地看到地形地貌,首先放大找到江西的位置,然后找到庐山,这时可以让学生互动一下,北邻?东邻?这样可以加深庐山的地理位置的印象。这时,教师在引用高一时的知识点,高一主要学习的是观察地貌的高度和坡度,教师这时候利用软件制作地形剖面图,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庐山整体的坡度变化。

发现庐山东侧的悬崖峭壁非常险峻,甚至呈阶梯式的分布。进而介绍此处的著名景观“五老峰”这样引入,并放置一张五老峰的图片,后面在讨论什么巨大的力量能使庐山形成如此陡峭的地形地貌?得出导致岩层断裂的的能量来自哪里?这样利用视频和图片一点点的引入,相信会让学生记忆深刻,从而让课堂教学环节的开展更加顺利。课后,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设计自主探究不同形式的地壳运动都会对地表形态产生怎样影响的实验,并完成相应的表格。实验的材料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的废旧报纸、橡皮泥等,相信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模拟实验,能更加准确、清晰的理解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图文结合,将各知识点连成系统体系
     在我们的高中地理教材中,各知识点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图与图之间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教师为了加深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以将图文结合,理顺各阶段各知识点,形成统一的知识脉络,按照逻辑关系,由浅及深,从原因到结果,用图文表达一一理顺。这种学习方法的好处在于,有助于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的把握,在脑海里形成有规律的地理知识体系,不仅对学科学习还对学生的思维锻炼都很有帮助。比如,在教授《人口分布》这一课题时,教师首先要制定相关的学习目标,然后在授课过程中逐一完成。首先以东亚人口稠密区引入,学生结合图片分析此地区人口分布的特点,发现此地区人口分布的规律,(因为我国处于此地区,所以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 然后打开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的特点,是否跟东亚人口稠密区的特点相吻合,并提问学生四大人口稠密区所涉及的国家,此时是温习的国家地图方面的知识,这样能将以前的部分地理知识进行串联。教师继续教授下一个知识点,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此时也用2幅图进行对比,一张是世界人口分布图,一张是世界气候类型图,通过2幅图的对比,找到人口稠密区所对应的气候类型。然后再从地形方面讨论,最后是人文因素对人口密度的影响,如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其他因素等。最后得出结论,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降低,而人文因素反而增加。由此,让学生运用现有资料,总结不同尺度、不同地形,不同文化地区人口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这就要求学生需要根据以前学过的相关地理知识,归纳总结,提升了学生综合分析,区域认知的能力。通过学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产生人地协调的观念,人类活动一定要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分析一下自己家乡人口分布的特征,并从以上几个因素如所处的纬度、气候类型和地形等进行说明,这锻炼了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这种系统体系对地理教学来说意义非凡。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也要努力实现质的飞跃。在“图文结合”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的作用,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最终逐渐达成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
【本文系三明市高考改革研究专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图文结合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编号:ZXKTG-182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吴传武.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重构[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9(07).
[2]蔡玮.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分析[J].名师在线,2019(27).
[3]杨永军,王玉岩,孙小亭,高屾,李东.浅谈高中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6).
[4]邵芳.高中地理课堂之图文结合促高效[J].教学研究学周刊.2017.04(12):44
[5]林峰.高中地理“读图导思”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
[6]何乃忠,刘晓红.例谈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训练的有效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4).
[7]万成刚.掌握技巧,提高成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培养策略[J].高考,2015(6X).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