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蒙
福建省尤溪县第五中学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全面落实的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也相继做出了改进和优化,基于地理实践力的教学视角,教师不仅要侧重于学科基础内容的传授,还要重视学生学科素养及实践力的培养。教、学、评一致性的出发点即教学目标,而地理实践力教、学、评的教学目标即是达成最终的教学目标,一般指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学科素养的培养,基础知识的掌握。基于地理实践力的教、学、评一致性在实际地理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有效性,同时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所以本文将地理实践力的教、学、评一致性作为研究主题,以期推动该教学模式的发展与普及。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践力;教、学、评一致性
引言:本文将新课程改革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作为研究背景,将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2教材内容作为研究依照,围绕教、学、评一致性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侧重于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首先界定了相关概念,为后续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针对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的现状和潜存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并进行了教学举例。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主要是指个体在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的环节中所拥有的实践应用能力,这种实践应用能力涵盖认知能力、行动能力、观察能力等。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更侧重于认知能力向行动能力的转化、思维品质向意志品质的转化。从学生角度上看,地理实践力表现为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设计活动方案的能力及实践活动的实施能力。
(二)教、学、评一致性
“一致性”在不同领域中有不同的含义,在教育教学领域中“韦伯”将一致性理解为:两种或多种事物之间的衔接程度或吻合程度,也就是各事物或各要素相互融合成为一个和谐体,实现统一。“安德森”将一致性理解为: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测评三个环节的相符程度。国内专家学生对一致性同样存在不同的理解,教育专家从教育考核的角度将教、学、评一致性理解为:教学、学习、考试的知识、内容、应用应保证一致性。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将教育领域中的“教、学、评一致性”理解为教学环节中各个要素之间的融合统一,以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评一致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从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分析教、学、评一致性的应用现状。首先在教学活动方面,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开展的环节中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内容与教学方式都与教学目标相适应,但是并未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学情掌握、学生参与程度、教学目标意识弱等因素存在直接关系。其次在教学活动方面,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引导,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较低,教学活动缺乏细致的设计。例如教师持续应用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仍处于一个被动接收的状态,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在教学评价方面,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内容每一章节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章节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评价活动,对于教师而言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想考核学生对学科内容的掌握情况,仍需要通过背诵考核,试卷考核等传统方式,过程性评价较为薄弱。总体来看,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的应用现状未达到理想状态,且该教学模式的作用也并未得到全面的发挥。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的优化策略
(一)强化目标意识
要想通过发挥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目标来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明晰合理教学目标的设定是首要步骤。只有教师具备目标意识,才能够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现出各环节对学生地理实践力提高的内在作用,继而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上使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得到有效提升。一方面教师应将地理课程教学标准作为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课程教学标准作为教材编写、考核内容、教学及评估的关键依据,对于教师开展学科教学具备引导作用,能够保证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不偏离课程标准,继而为教、学、评的一致性提供保证。另一方面,教师应摆脱“经验”束缚,应在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每一节课程内容中所涵盖的地理实践力锻炼契机进行教学目标的界定,本文建议将每一节课程的教学目标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够把握“主攻方向”,将学生作为行为主体,在体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用外显性行为动词,例如说明、列举或解释等,进而在为自身教学提供便利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促进教、学、评的一致性。
(二)提升设计能力
基于地理实践力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师的设计能力,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是保证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基础。
本文将逆向教学设计理论作为基础,提出教学评价设计优先于教学活动设计的方式,建议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后设计评价互动环节,而后在设计教学活动,避免过程性评价的缺失。从教师的角度上看,评价活动是教师了解学生学情的一个有效途径,那么学情又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础参照,所以这种设计方式具备可行性。过程性评价互动的基本形式为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所以教师应认知到,科学合理的评价活动也可以是教学活动的另一种展现形式,所以教师不应局限于评价活动或教学活动,应侧重于在教学的过程中收集学情、在评价的过程中开展互动。
(三)优化评价素养
教师的评价素养是教、学、评的一致性的基础,在地理实践力培养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对学生的反馈,学生是否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第二,学生是否具备自我评价能力。第三,过程性评价与实际的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在促进教、学、评一致性的基础上,利用“评”去改善“教”和“学”。
四、案例分析——实证性诠释教学
据笔者调查,在高中地理必修2教材内容中实证性诠释教学案例占据总教学案例的52%,且使用频率较高,所以应用该类型教学案例针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与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具备可靠性。《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内容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程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人口自然增长率有一个理解,且学生能够结合相应的图片、数据说出世界各州人口自然增长差异。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的读图技巧,使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过程与方法
引入“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通过多媒体图片放映、图表分析,合作讨论教学环节,根据引入案例设置教学问题:“思考可能引起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理解人口数量的庞大,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描述人口自然正常、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理解不同国家在人口数量方面所制定的政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学生具备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在时间、空间上人口数量增长的差异及其成因。
人口增长绝对数量与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评价
设置评价指标,如:学生的读图习惯、读图技巧是否得到提升;学生对教学重难点内容的掌握程度;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升。
(四)教学活动
依照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针对教学重难点内容设计教学活动,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新课导入环节可利用“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口增长模式,教学环节可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以图表分析、素材阅读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合作讨论,进一步了解人口数量增长差异,最后教师针对教学难点集中讲授人口增长绝对数量与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内容的研究,本文明确教学评价优先于教学活动的设计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学、评的一致性,而教、学、评一致性是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要想发挥这一作用,教师还应在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侧重于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融入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去,在这一方面仍需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吴荔飞.促进“地理实践力”素养提升的高中地理教学改进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19):181.
[2]万维维,刘琳,张正勇,马晓霖.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6):59-60.
[3]戴文斌.以地理实践力为导向的课堂模拟实验教学策略——以“昼夜长短变化”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0(06):57-63.
[4]王瑞红.分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J].才智,2020(0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