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培育研究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期   作者:范熊梅
[导读]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形成必要的思想政治素养时,要坚持思想引导为基础,注重合理把控思政教育传播的内容,
        范熊梅
        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荆州 434000
        摘要: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形成必要的思想政治素养时,要坚持思想引导为基础,注重合理把控思政教育传播的内容,通过打牢思政教育服务体系,完善学生思政实践机制,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系统化的思政素养。在培育学生思政素养时,要注重通过“
个人理解+实践遵循”,从而实现思政素养培育的最佳效果。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结合学习工作,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环境分析入手,结合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内容,提出相关培育路径,并希望能够为未来工作助力。
        关键词:新时期;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研究
1 引言
        在大学中,思政素养的全面形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并且将个人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与认识转化为自身生活实践之中。在新时期,在培育大学生思政素养时,学校和老师要在坚持正确文化导向的基础上,教育学生尊重生活创造和实践创新,从而形成全方位的思政素养。
2 新时期培养在校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性
2.1 素质是人们日常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言谈体现一个人的风度,举止体现一个人的素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横插在中国与国际社会之间的阻隔越来越少,这些时候我们更应该有修养。我们经常说某人的素质高,素质好。可这“素质”到底是指些什么呢?“素质”在古时候有指人的道德品质这方面的意思。而在现代,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方面的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等。素质是人们日常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倘若一个人连基本的素质都没有,那么便很容易让人对他产生排斥。同样,大学生素质的含义,简单说它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2.2 培养大学生素质利于改善部分大学生素质缺乏的状况
        我们需明白大学生并不意味着素质的无可挑剔。俗话说的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目前数据来说,大学生的素质状况总体上还可以,但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2011 年在某高校发生的一件水瓶丢失案例:某大学大二女学生她晚上去开水房提热水,但是发现她下午放水房门口的水瓶不见了,这已是她大学以来不见的第八个水瓶。自古以来,盗窃一种可耻行为,它是个人素质缺乏的表现之一。这说明某些大学生个人素质的修养还有待提高。当代大学生是高素质群体,如果想在社会上立足,那么德才二者缺一不可。当代大学生的素质问题主要有缺乏奉献精神、责任感不强、基础文明素质弱、满足于现状等。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在考入大学后产生了变得越发懒散。而培养大学生素质则是改善这些现状的根本方法。
2.3 培养大学生素质利于充分发挥高校在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素质无可非议。一方面是因为素质是一个人身体里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是高校作为一个大学生发展自己、培养自己的重要平台,有责任也有能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大学生与小学生不同,相对于小学生而言,大学生是成年人,思想更为成熟,主见意识更为强烈。高校的目的是通过传播知识和提供资源的途径让在校的学子获取他们所需的知识,满足其需求。

另外,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快捷键”。而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需要的引导和提升,主要是通过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理论,引导大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从而使其需要的内容更趋合理,需要的层次不断提升。
3 增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培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1 部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高,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滞后
3.1.1 思想政治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个别高校教师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不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国内外时事政治漠不关心,缺乏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入了解,在一些重大政治理论问题上认识模糊,不能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能深刻领会新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部分教师认为这是一项长期工作,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成绩,如果投入太多的精力会耽误其他工作的开展,降低工作效率,从而将工作的重点放在能取得显著效益的工作上,放在专业的教学上,放在事务性工作的处理上,忽视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1.2 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滞后
        部分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论素养不强,能力不足,仍以理论灌输为主,不注重方式方法的灵活运用。表述方式采用的是简单、概述性的语言或是“高大上”的文件语言,没有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和活动实际,把晦涩深奥的政策性、文件性、学术性的内容简明通俗地表达出来。这种单一、缺乏互动的“填鸭式”的方法枯燥乏味,导致学生的主体性缺失,缺乏独立思考,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会与老师产生距离感。同时,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脱节,党团的组织生活多采用理论的集中学习,开展的社会实践重形式轻实际效果,导致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较差,难以更加深入地学习和体会新思想的现实意义。
3.2 大学生政治觉悟有待提升,学生党团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
        在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时代的环境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日益呈现多元化,很多大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知道如何领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把自身发展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相,从行动上投身于国家的发展建设。
3.3 信息化时代对传播工作的冲击
        在信息爆炸时代这种大环境下,网络上的各种信息鱼龙混杂。信息化时代造成的这种多元价值观的传播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4 结论
        新时期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培育是一项漫长而又艰巨的工作,这其中需要结合学生个体的发展,同时也要适应学校当地的情况。其中,培育研究更离不开党建工作,高校党建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实践育人和理论育人中实现了完整闭环,通过发挥党建主导作用,可以引领学生带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知识点,深入到社会实践中锻炼。总的来说,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培育研究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未来给予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建国. 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2):3-8.
[2]吴爱萍.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思考———以“概论”课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3):62-64.
[3]蒲清平.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辅导员,2018,(02):18-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