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鑫
邯郸市第七中学 河北省邯郸市 056004
摘要:就我国学校教育实际情况而言,落实学校健康教育需要合理利用和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学校体育无论从师资、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是最优选择。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体育,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健康教育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健康知识技能,维护和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但我国尚缺乏结合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应用方面的研究,导致在实践方面没有可供参考的模式,需要以实际生活为根本去设想可行的实践途径。学校体育结合以健康生活行为养成、疾病预防及自我保健等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对促进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必将大有禆益。
关键词: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策略
1 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课堂
1.1 提升体育教师的健康教育水平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需加强学校的健康教育力度,在体育教师中培养专业的健康教育人才则成为重中之重。文件要求体育教师入职前后参加的培训都要加入健康教育内容,而国内目前存在缺乏健康教育师资、教材不统一等问题,并不具备单独设置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条件。因此,健康教育的师资水平是决定学校健康教育能否开展的关键因素。《中小学健康指导纲要》中明确,中小学健康教育师资应以体育教师和现有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为基础。我国体育教师从教前普遍接受过运动生理学、解剖学等课程学习,与健康教育的部分知识内容确有相通之处,但多数教师未能系统全面地深入学习健康教育的知识,储备知识也仅能够应对体育课堂中的部分突发情况。为此应开设体育教师职前健康教育知识专业培训,并积极促进入职教师之间开展案例研究、学情分析、教学设计、说课评课等系列研修活动,加强不同学校之间体育教师的课堂实践交流,以便体育教师们积累健康教育经验。
1.2 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
1.2.1 健康教育的课时保障
国家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对不同年龄段需要学习的健康教育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并制定了有关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内容的政策文件。《中小学健康指导纲要》中要求学校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载体,保证每学期6~7课时用于开展多种健康教育的宣传教育。而《中小学健康教育》中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理论性较强的健康教育内容,则根据天气状况灵活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教育的课时。
1.2.2 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开发
体育与健康课程毕竟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实践课,需要体育教师发现身边生活的细节,收集可被运用于体育实践活动中的素材,可对应《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中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应掌握的健康知识,将两者整合在同一教学环节中。《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相应年龄段的运动基础知识、运动技能以及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体育教师可在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传授该项运动的生理知识,使学生既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点而运用于实践,同时也可避免一些运动损伤和突发情况带来的负面影响。
2 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日常体育锻炼的主要途径之一,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和校园体育竞赛中,更能够深入贯彻健康理念,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2.1 提高大课间活动的实用价值
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室内生活和学习时间增加,造成大量儿童缺乏日常体育锻炼,户外活动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儿童青少年体质下降、近视等疾病的早发和高发。
2.2 充分发挥校园体育竞赛活动的作用
健康教育需要学生全员动员和参与,充分发挥校园体育竞赛活动的作用,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度,可成为促进融入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通常竞赛活动都是由运动水平较高的学生参与的,多数学生守望在观众台上。学校可组织优秀学生与参赛者进行搭配组合,监督并带领参赛的选手认真完成赛前的热身活动,提高其科学运动意识;组建学生后勤组,负责参赛队员的能量补给和按摩放松等工作;组织班级啦啦队,负责助威加油和宣传健康知识理念,同时还可有效增加学生的运动量。合理组织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能力展示机会,能使学生们转变对体育片面的运动技能认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与体育及健康之间的关系。
3 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体育文化
3.1 构建健康教育支持性环境
3.1.1 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主张“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要重视少年儿童健康,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卫生与健康工作,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学生主动防病意识”。青少年肥胖、心理疾病、慢性病年轻化等健康问题突出,学校应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入校进行健康教育知识主题讲座。讲座内容以健康卫生习惯的养成、成长发育与青春期的保健、日常疾病的防治以及安全应急和风险规避等为主题。
3.1.2 完善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制度
健康教育的融入,需要学校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投入。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开展学校健康工作的重要性,要以学校主管体育的领导为主,组织成立由校医、体育教师等共同参与的健康教育工作小组,来落实健康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以保障相应的经费、执行、监督等制度的落实。要建立支持教师发展健康教育专业的培养制度,以及教师的健康教育能力考核与课程效果评价制度。要为学校体育教师提供参观、交流、学习的机会,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行政教育部门的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讲座等,从而提高学校教师个人的健康教育能力,以促进对学生健康行为习惯干预意识的形成。
3.2 丰富体育教学活动形式
学校体育课程是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学校体育的核心,应摈弃“放养式”“注重运动技能”等不适宜社会发展的教学方式,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如体育课可开设游戏类运动,游戏环节中加入健康教育知识的问答内容;科学运动、运动营养、运动损伤及预防等方面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康生活行为的主题辩论赛;学习健康状况评价以及设计实施适合自身体育活动的具有互动性、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的教学活动。
3.3 优化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内容
学校根据所处地方特色、场地设施条件等外部因素,组织和策划带有自身办学特色的体育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参加各项体育活动时对体育的认识与体验。可由学生根据健康教育主题,自行策划、组织体育活动。强调学生自我把控运动的时间、强度,并注重运动后的放松活动、饮食等维护健康的安排。重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爱体育、守规则、善合作、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知识技能竞赛,强化学生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
4小结
目前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仍需要以学校体育为载体,从学校体育的各个工作方面深入渗透。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仍为主要内容,通过在课外体育活动、校园体育文化中融入健康教育内容的方式,可有效地加强健康教育内容在学校体育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