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
安徽省徽州师范学校 245200
摘要:为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完善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本文从马丁·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出发,指出了目前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境,并就其发展瓶颈提出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利用媒介技术平台开展心理教育、多方协同共建心理健康生态系统三条解决策略,以期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借鉴。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20世纪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这一创举不仅动摇了消极心理学的主导地位,也为后来的心理学研究拓宽了视野。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并不把人看做是“有问题的人”,它立足于人性的优点,重在探索人的美德,以此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发掘人的价值,增强人的幸福感。个人要想提升自我的幸福感,就需要对自身的优势有所认知,并且最好能够完美地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人生价值的追求。[1]落实到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考虑到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认知、情绪管理都稍有欠缺,难免会受学业、人际交往、升学及就业等压力的影响,因此更加需要积极的心理指导。但是,目前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尚未完善,教学方法陈旧、教育质量不高、普及程度不够等问题也层出不穷。因此,笔者认为,加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改善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一、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要加强中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要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出发,特别是要改进教学方法。目前的中职心理健康教育难成体系,许多中职学校仅仅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选修课,课时占比相当少,即使是上课,也是简单的理论灌输,因此许多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同时,部分中职学校目前的心理健康课程内容过于浅显,并且教学对象主要针对入学新生,内容主要为新生入学焦虑的缓解。因此,我们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一是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占比,通过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的形式提升其覆盖面。二是优化师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专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对相关专职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升其专业度。同时,也要对非专业教师进行相关培训,解决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三是提升课堂趣味性,增加相关心理健康实践活动。中国孩子的成长不缺道理,缺的是体验。笔者在大量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发现,将“体验式”的团体心理训练活动融入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如“介绍5个我”、“心灵自画像”、“站报纸游戏”、“信任之旅”、“信任背摔”、“画生命线”、“STROKE”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心理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能使学生感受快乐、磨练意志、认识自己、理解他人,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从而真正发挥出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
[2]
二、利用媒介技术平台开展心理教育
伴随着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术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从学校课堂延伸至网络。针对目前中职学生热衷于从网络获取信息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媒介技术平台来开展心理教育。首先,可以建立网络咨询平台,建立预防干预体系。许多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出于某些社会压力,不愿选择到校园心理咨询室进行面对面咨询。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的匿名性特点,建立线上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及时对这一部分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其次,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发布心理健康相关内容,如对厌学、焦虑、抑郁、网络成瘾、进食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心理议题进行科普,让学生正确了解,以便其及时寻求帮助。最后,建立网络心理测评平台,利用网络设备(如手机)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目前的中职学生大多数有“手机依赖症”,线上测评的方式也比较符合他们的行为模式。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地对心理健康风险较高的学生进行提前干预,防止严重问题的发生。
三、多方协同,共建心理健康生态系统
家庭是教育的起点。教育不只是学校教师单方面的事情,而是学校与家长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亦是如此。据调查,许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与其原生家庭、父母教养方式脱不开关系。研究发现,许多贫困、留守、单亲的学生更易出现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家庭角色不可或缺。首先,家长与老师要加强沟通,双方互相了解学生在校和在家的情况,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其次,家长要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真诚与孩子沟通,尊重孩子的人格,建立情感的桥梁。
另外,学生个人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颇为关注,但是要真正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还是需要依靠学生自己。这就要求中职学生不断提升自身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首先学生要树立较强的身心健康意识,对自身及其状态有明确的认识,正确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其次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要勇于向心理健康专业老师求助,不管是在线下还是在线上,都要具有及时应对心理异常的能力。总之,只有当学校、家庭还有学生个人共同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多方协同,形成合力,才能建成完整的心理健康生态系统,从而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3]
综上所述,不管在什么学习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都应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中职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自我认识不足,情绪管理能力欠缺,加上升学及就业压力,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实现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也是中职学校领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借鉴积极心理学理论,提升心理教育水平,巧用媒介平台,学校、家长、学生三方共同发力,积极开展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乃是全员、全方位培育人才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作者: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译者: 洪兰.真实的幸福[M].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2010.08.
[2]金水、杨勇.体验式课程《心理训练》课刍议[J].基础教育论坛.2019.02.
[3]罗月英.分析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J].心理月刊.2019.20.
(作者单位:安徽省徽州师范学校,黄山,24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