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华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十九中学 黑龙江省大庆市 163000
摘要:初中美术教学工作开展时,为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教师应当在实际美术教学工作开展时,合理渗透核心素养,为学生建构全新的美术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美术学习主观能动性,提升初中美术课程教学水平。下文就核心素养在初中美术课堂的教学实际应用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美术审美教学
引言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各项能力培养的重视,不仅要教授学生相应的美术知识技能,而且要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给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一、美术素养的基本内涵
随着科学化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仅针对技能、情感开展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当多元化因素逐步进入美术课堂,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材料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在这一教育要求下,美术素养应运而生。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美术素养被定义为: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之后表现出的美术感知、想象、设计、审美和表达能力,其包含评鉴与人际交流等活动中的重要意识,是对个人情感、意志和态度的直接表现。结合这一观点看,美术素养强调的是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呈现的综合素质。当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美术素养不仅仅展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在课前的创作灵感积累、课后的美术技能表达等活动中,美术素养也能够展现一定的教育价值。一方面,美术素养激发了学生对美的良好意识,唤醒了学生的美术创作欲望。在个人技能与审美思维的支撑下,学生获得创作灵感与审美能力的途径不仅局限于教材,生活、思想都能够成为学生美术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美术素养通过多种美术活动积极培养学生对美的积累能力,在不同的教学活动、实践活动中,其能够帮助学生记录已经参与的美术活动、已经掌握的美术技能,对自身的美术表达能力进行锤炼。可以说,美术素养在整合学生美术技能的同时,能够将学生引入环境,从而对其开展思想、技能上的全方位训练。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学有效策略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视觉感受能力
美术是视觉艺术,视觉艺术图像能够为学生带来视觉感官上的刺激,进而引发学生的情绪波动。学生在利用双眼捕捉到视觉信息后,才可利用审美方法与经验评判对象,获得个人感受。因此,在初中美术审美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视觉偏好。教师应在带领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讲解作品在构图与色彩方面的突出特点,使学生在观察时有所侧重,更全面地认识美术作品的特点。如,在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创造美的艺术》教学中,以欣赏《江山如此多娇》这幅作品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先观看壮丽山河的实景照片,以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为背景音乐,适时引导学生欣赏《沁园春·雪》,通过课堂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够在问题情境中结合自己的视觉感受能力、美术思维、语言表达能力鉴赏和评述作品。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构图的角度分析作品的远、中、近景,探讨艺术家如何巧妙融合塞北、江南、长江、长城以及四季的变化,凸显作品的主题,淋漓尽致地演绎诗词的意境。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让学生通过欣赏画面中的艺术形象,在情感层面上与艺术家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借助实景照片的对比创设欣赏情境,可强化学生的视觉感受,提升学生的理解与评述能力,同时可让学生在愉快的审美体验中逐渐熟悉基本的美术语言,了解画面涉及的艺术形式,理解作品承载的厚重的人文内涵。
(二)美术临摹与鉴赏教学导引
美术临摹与鉴赏教学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基于美术临摹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练习体会美术作品的精髓与意境,而美术鉴赏教学,可打开学生艺术想象力,为学生建构天马行空的美术思维空间。教师进行核心素养渗透教学时,可基于美术临摹与美术鉴赏导引开展教学工作,为美术核心素养教学渗透找到教学抓手,导引学生通过练习、实践、思考、遐想,深入体会美术学习的愉悦感与幸福感。在实际美术临摹与美术鉴赏时,教师不可将教学视阈局限于课本教材,应当分析初中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兴趣爱好,依据学生的兴趣进行美术教学素材筛选,使得学生基于兴趣导引,主动参与到美术临摹学习活动当中,提高学生美术鉴赏学习效果。如学生喜爱中国神话人物,教师则可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神话人物,如哪吒、孙悟空、姜子牙等,使得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美术临摹学习当中,在练习过程中掌握美术绘画技巧,熏陶学生美术艺术修养,从美术作品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为美术美育工作开展奠定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三)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情感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感性思维,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基于初中美术专业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理性思维同等重要,能够使学生对美术形成感情,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因此,初中美术教学要从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入手,教师要利用好教材中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教学,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如,在教授《身边的物品》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常见物品,让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和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等美术中常用到的造型要素,并让学生试着通过自己的理解描绘出物体的立体感。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工具和材料,并将这些材料与身边的物品联系起来,以此让他们形成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也能够更好地利用相应的工具和材料记录身边的事物,并通过这些素材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可以使学生学会表达理性思维和情感[2]。
结束语
要想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观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在观察、创作、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汲取新的美术知识。美术教育应该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基于这一点,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引入不同的教学板块,引导学生在作品与现实生活间搭建桥梁,为学生创造表达情感、锤炼技能的机会[3]。
参考文献:
[1]郑艳梅.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美术审美教学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06):146-147.
[2]宋宏喜.初中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素养的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05):168-169.
[3]陈玲燕.核心素养下初中美术教学的创新途径[J].文理导航(上旬),2021(0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