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教学探析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期   作者:贺佳
[导读]
        贺佳
        呼和浩特市艺术学校舞蹈科科长
        摘要:当今世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给教育即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又带了巨大的挑战。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舞蹈艺术教育也在蓬勃发展,各地方舞蹈院校的舞蹈专业已成为支柱科系。催促舞蹈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作为地方舞蹈学校,在教学上准确的定位与精准的教学至关重要。在当今全球文化融合的情况下,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范畴,有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并以“国舞”的身份出现在各大舞台上时。作为舞蹈教育者,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将中国古典舞继承并发展。努力使舞蹈教育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需要。
        关键字: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身韵;文化自信;继承传统,立足当下
        前言: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课是中国舞蹈专业的一门课,定位十分明确。为培养高质量,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中国舞蹈演员。必须经过科学、系统的规范的全面训练,才能达到培养目标。为社会各界输送舞蹈人才。
        一、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的概述
        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课所担负的任务是:系统规范地,由浅入深地学习古典舞的基本能力、基本技术技巧、身韵。并掌握民族风格韵律和民族审美特点。古典舞还有特殊能力、技术技巧用力方法、舞姿造型以及节奏特点。只有系统的学习各项内容,才能达到教学要求。
        (一)掌握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能力和技术技巧
        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教材难度大,要求高,对软开度,力度、速度、幅度和重心转换等诸多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和标准。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抓软开度训练,古典舞对学生自然条件要求非常苛刻。要在低年级时抓住时机,解决学生的软开度。也是学好中国古典舞的第一步。基本能力是多方面的,特别是肌肉的力量、速度及耐力上要求更高。技术技巧部分内容较多,动作难度大,要想掌握这些技巧需要有“干拔能力”“爆发力”空中停顿感和后背能力及深蹲能力。这些都是完成古典舞基本训练高难度技术技巧缺一不可少的能力,也是今后在舞台上自如的运用自己身体去进行艺术表演和创作所必须的能力。因此在中国古典舞训练中,基本能力、基本技术技巧及身韵是训练的重要部分。
        (二)掌握中国古典舞特有的风格韵律
        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中的风格韵律是这门课的灵魂所在,必须贯穿全过程。在进入高年级后要将组合与身韵元素有力结合起来,学会把外在的行与内在的神结合起来,贯穿提、沉、冲、靠元素和手、眼、身、法的要求,把风格韵律融合到基本训练当中,加强基本训练的民族风格和身体表现力,使学生体现出“形、神、劲、律。”这四个字是不可分割的,它的含义也要比“手、眼、身、法、步”更具体明确。
        (三)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课堂安排
        堂课量应该平均分配在各个方面的练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考虑学生的体力及肌肉能力。一堂课的分配是非常重要的,它必须是由浅入深,动作的顺序要有科学性,一堂课的训练顺序是不可以随意改变的。课堂安排的一般规律是,低年级教学把杆部分比重应占总课时三分之二,另三分之一做中间练习。中高年级把杆比重减少至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而三分之二做中间练习。掌握好课堂训练的贯穿性,把杆练习为中间动作服务,每一阶段都有它的教学重点。这个重点是根据教材进度的要求,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来决定的。要考虑到组合的训练价值和一堂课的逻辑性,而不是为了体现构思而去编组合,整个教学必须体现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把杆训练是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来完成。把杆训练使全身肌肉、关节、韧带得到全面锻炼。为中间较复杂的技术技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间练习,低年级以单一训练为主,可简单加入身韵中手腕、手臂、头及步伐。进入高年级要进入复合性组合,难度加大要更舞台化,注重表现力的开发,将身韵元素“提、沉、冲、靠、含、腆、移融入到中间组合当中。

旋转练习,开技巧时要从四分之一过渡到二分之一,之后进入一圈的练习,可根据学生掌握程度逐步调整。跳跃动作,难度较大,第一个小跳必须是双起双落的小跳训练双脚的推动力。从小跳、中跳、到大跳。无论是小中大跳,只要是新学的,都要从慢开始然后再转入它的正常节速度。
        二、身韵在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中的重要性
        (一)身韵的概述
        20世纪80年代“身韵”诞生,真正使中国古典舞从戏曲、武术当中挣脱出来,形成了具有独立意义的舞蹈本体,实现了具有独立言说功能和构建立身之本的重大突破。身韵教材必须建立在研究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特性的基础上。中国古典舞基础主要建立在戏曲和武术的基础之上,而戏曲本身除训练能力、技术技巧外,很重要的是它的风格韵律,都在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和影响下发展而成。戏曲已经将能力、技术技巧和风格韵律紧密结合,融会贯通了。从审美意趣上,精神气质上都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们可以作为发展身韵的重要素材来源。它完全从舞蹈演员的需要出发,提炼出既富有民族审美特点又富有训练作用的部分,作为身韵的训练内容。建立在戏曲之上的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如果脱离风格韵律就不能称为中国古典舞了。
        (二)身韵与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的关系
        身韵只是整个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中的一部分,它可以独立进行教学,但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身韵而身韵,而是融化在古典舞的一切舞姿和技术技巧中,表现在节奏处理、其实链接、点线连接、动势演染,内在修养等诸多方面。因此每个元素的练习都是为了整体的呈现,为了实用,而不是孤立的个体。身韵课也不再是作为基训课的一种风格训练的补充教材,而是把她作为从根本上完善古典舞基训的关键性、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步骤。要通过身韵课去把握民族传统舞蹈的审美特征在形体运动规律上具体体现。身韵作为我们必须把握住的精髓,将贯穿在整个古典舞基础训练当中,才能真正的培养出中国古典舞优秀人才。
        三、通过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来建立中国古典舞的文化自信
        当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与身韵有机的结合起来后,中国古典舞就建立了鲜明的民族风格韵律特点。在老一辈中国古典舞工作者的研究和整理下创建了,一套系统的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教学法。适用于培养中国古典舞演员。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与身韵是中国特有的,保持着特有的民族风格韵律,具有极强的身体开发功能。训练时讲求“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动作术语名称“燕子穿林、青龙探爪、老鹰展翅、风火轮”等,无一不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讲求形意相合、形象相应。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渗透着中国文化,通过身体到达精神层面的审美,最终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
        四、继承传统,立足当下
        通过几代中国古典舞前辈的不懈努力,在古典舞基础训练体系上已日渐成熟。在教学、编创及理论方面已形成规模。传统应该是活在当下的,中国古典舞的形象蕴藏着丰富的变化,脱胎但不换骨。中国古典舞之所以能发展壮大,就是在坚定不移的继承和发扬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变化,适应着当代社会发展及审美需求。传统的守成是一个耳濡目染的自然过程,而个性发挥才是生命力的所在。因此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既要坚持名族独有的风格特色,也要吸收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素材,不断发展壮大。
        结语
        当今,中国古典舞建立了文化意识,以独特的身体语言与风格韵律,塑造出中国舞蹈艺术形象。因此也对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段提高训练水平,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中国舞演员。在日常的基础训练中要秉承老一辈中国古典舞人留下的体系,立足当下,中国古典舞一定会带着这份民族精神与自信,保持和发扬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的优势,彰显着独具民族特色的风格韵律,走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熊家泰. 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教材与教法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2】(原载北京舞蹈学院科研所 《舞蹈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一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