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视听拍子同步对听障儿童节奏教学的作用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期   作者:田宇浩 于雪源 尚凯悦 周梁
[导读]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跟随节奏打拍子的经历,这一过程被称为拍子同步。
        田宇浩 于雪源 尚凯悦 周梁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济南 250358
        摘 要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跟随节奏打拍子的经历,这一过程被称为拍子同步。以往的研究普遍认为我们只能跟随听觉节奏进行打拍子,但近年来的实验发现个体对运动视觉刺激的拍子同步可以表现得与听觉刺激一样好。本文浅析了拍子同步的视听感觉差异,进一步探讨了这一发现的应用价值,即设计有效视觉刺激诱发节奏知觉,通过视听联觉训练促进听障儿童的言语康复,以期对未来听障儿童的节奏教学起到启示作用。
        关键词 拍子同步;听障儿童;视听联觉;言语康复
一、 拍子同步的视听感觉差异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跟随听觉节奏打拍子的经历,如在音乐响起时,我们会随着节拍踩着鼓点,但我们是否可以跟随视觉节奏刺激打拍子呢?早期的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只有通过听觉节奏才能打好拍子,而跟随视觉节奏无法取得同样好的拍子同步效果。支持这一假设的研究者认为听觉与视觉系统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听觉系统每时每刻都在处理着不同尺度的时间信息,无论是包含音素、节拍、节奏等尺度的音乐旋律,还是语言交流中的区分层次的词与句,听觉系统都能够快速收集所有时间信息并进行实时整合;而视觉系统则负责整合不同空间尺度的信息,其较少地涉及时间信息的加工与提取,故而早期的研究者们提出我们只能通过听觉系统进行拍子同步[1]。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似乎也同样跟随视觉刺激打拍子:篮球场上看到上下弹跳的篮球时,我们会忍不住跟随篮球上下点头;坐在马路边的长椅上注视车流,看到一辆又一辆运动的汽车也会在心中默数节拍。这些生活现象均表明个体对运动的视觉刺激有着区别于离散刺激的加工模式。拍子同步领域最近的研究也发现,当个体跟随视觉运动小球作拍子同步时,其拍子同步表现可以达到与听觉刺激同样好的水平[2]。这一结果推翻了先前拍子同步只可在听觉通道中表现好的假设,表明当知觉对象为连续运动的视觉刺激时,个体跟随视觉也可以得到良好的拍子同步效果。这是由于运动刺激包含更多的空间经验,偏向加工空间信息视觉系统获得了更加精细的加工,从而在拍子同步中得到更好的任务表现。
二、视听拍子同步对听障儿童节奏教学的作用
        拍子同步对听障儿童的节奏教学与言语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0至14岁听障儿童总数超过460万,是世界上听障儿童数量最多的国家,传统的节奏教学往往采用听觉节奏训练促进听障儿童的言语康复。但受制于有限的听力水平,即便借助人工耳蜗和助听器,听障儿童也难以通过听觉系统接收精确的语言材料[3]。然而语言习得具有相应的关键期,一般来说1~5岁对于儿童的言语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个时期内,儿童学习了外界大量自然语言材料,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逐渐产生语言。

难以通过听觉接收来自外界的语言材料,错过语言高速发展的关键期正是听障儿童相比正常儿童语言能力薄弱且难以培养的关键原因。与此同时,听觉系统的受阻使得视觉成为听障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听障个体的视觉加工能力得到了一定增强,对拍子同步的研究即发现听障个体跟随视觉进行拍子同步的表现比正常个体更好[4]。既然听障儿童难以通过听觉系统接受刺激,且由于听觉缺失的补偿作用,其视觉加工能力得到了增强,那么我们通过视觉训练听障儿童的节奏知觉,也能够达到促进听障儿童言语康复的作用。故而根据拍子同步视听感觉差异的最新发现,设计有效诱发节奏感的视觉刺激进行拍子同步对于改善听障儿童节奏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除此之外,Torppa研究发现听觉与其他感觉结合的综合训练在语言康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5],如随着音乐节奏舞蹈可以激活听觉与运动两大系统的综合促进作用;而在播放音乐的同时指出发声的位置同样有助于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故我们认为基于视听感觉的统合,在节奏教学过程中同时呈现视听节奏刺激进行节奏训练可能具有“一加一大于二”的视听联觉效果。综上所述,建议未来的言语康复训练设计出有效诱发节奏感的视听刺激,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节奏教学中通过视听联觉的拍子同步进行节奏训练,从基础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促进听障儿童言语康复。
参考文献:
[1] Patel A D, Iversen J R., Chen Y., et al. The influence of metricality and modality on synchronization with a beat[J].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2005, 163(2):226-238.
[2] Gan L, Huang Y, Zhou L, et al. Synchronization to a bouncing ball with a realistic motion trajectory[J]. Scientific reports, 2015, 5(1): 1-9.
[3] 张梓琴. 听障儿童言语韵律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4] Iversen J R, Patel A D, Nicodemus B, et al. Synchronization to auditory and visual rhythms in hearing and deaf individuals[J]. Cognition, 2015, 134: 232-244.
[5] Torppa R, Huotilainen M. Why and how music can be used to rehabilitate and develop speech and language skills in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J]. Hearing research, 2019, 380: 108-122.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山东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知觉动作耦合的通道性差异:基于拍子知觉与同步的证据;项目编号:S202010445224) 资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